杜靜儀
摘 要:在新課改條件下,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被視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而語文活動課程也成為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通過語文活動課程的開展,一方面可以鍛煉中學生的綜合能力,響應語文素養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另一方面寓教于樂,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語文素養。在語文活動中,要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教師落實語文素養目標來帶動語文活動的進行。
關鍵詞:語文素養;語文活動;中學語文;新課改;語文教育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培養和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被放在基礎的位置,而且實踐表明,中學語文活動課程能夠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種教學方式日益受到專家學者和一線語文教師的關注。通過研究中學語文活動課程對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影響,不僅可以使學生個人的社會技能、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創新意識得到充分發展,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教育中認可中華民族文化和現代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在中國不斷發展強大的今天,迫切需要以擲地有聲的話語發出中國聲音。新課標提出:“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語文素養的定義及分類
語文素養是中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2001年,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2011年,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為《新課標》)中則進一步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語文課程應該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新課標》中將語文素養的構建表述為:“學習并掌握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寬文化視野,發展語文的感知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個意義寬廣的詞匯,它包括語文學科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語文學習習慣、語文情懷、語文詞匯、健全人格在內的綜合素養,是有利于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品格與能力。
語文素養具有一系列的特性,這與語文活動開展的效果相符。首先,語文素養具有實踐性,是在感受、聆聽和練習等訓練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的,并且通過審美活動、思維活動、想象活動、創造活動等不斷將其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其次,語文素養與語文學科一致,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能運用語文知識技能,并在文化、經驗中形成對人與社會的獨特理解。再者,語文素養還具有階段性,與學生的身心發展一致,語文教學要依據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配合,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最后,語文素養還包括創造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由于自身成長經驗和天生條件的不同,對文本的理解和對寫作會有千差萬別的表達方式,這些獨特的差別,就是學生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綜合體現。可以看出,語文素養具有與語文活動相同的特性,語文活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實踐形式,在實踐情境中進行語文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策略。
二、語文活動: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
語文活動是一種提高中學生語文素養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具體落實到高中的學習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在《高中語文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中指出:“語文活動課程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活動過程中得到運用。”語文活動式教學是近幾年來中學語文課堂的一種方式,受到了國內一線教師與學者的廣泛重視和認可。
1.語文活動的界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思維一般仍然是“經驗型”,即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但是其具體形象的思維成分仍然發揮重要作用。所以,語文活動中可以加強學生主動參與,進行外出參觀、實地調查訪問、觀察制作等多種形式的感性活動增加經驗。
語文活動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活動,區別于狹義上的教學活動。高中語文系列活動是依托課堂這個平臺,以“活動”為中介,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實現語文課程的價值。活動有利于建立課堂教學范式。語文活動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增長對學習的自主認知。目前,有部分一線教師也注重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語文活動在教學內容、方法、運用上不同,即它更強調語文本身具有的實用性,如開展“編報抄寫大賽”“新聞發布會”“語言的藝術”“錯別字普查”等專題活動,給語文課堂帶來趣味;它更強調學生自主參與的實踐性,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自覺參與活動,并且這類活動往往是學生自行設計安排、自我表現為主的,如“朗誦”“辯論賽”“猜謎”“故事分享會”“演講”等;強調語文活動考查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運用能力,包括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觀察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審美能力等,可與其他科目結合起來一同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如“課本劇”、外出參觀和考察、“小記者”等。
在語文活動的類型上,根據人數多少可分為個人活動、團隊活動、班級活動、學校活動等,個人可以寫日記、做手工、課外閱讀等;團隊可以根據興趣愛好或者老師意見進行劃分,團隊內共同完成某項活動目標等,如進行書法學習、排練小話劇等;而班級或學校層次以上的,可以舉辦各類競賽、文藝表演活動、演講講座或者外出參觀等。不管什么形式都需要進行合理的預先安排。
2.語文活動課程的價值
現今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存在脫節,基本處于傳統的老師單方面灌輸給學生,缺乏有效互動的教學方式上。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出現了缺乏自主實踐的能力,不能靈活地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場合當中,存在語文能力的局限性。而當今語文的教學方式應從教師以“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以傳統學習“知識”轉化為提升“素養”。語文活動可以使學生在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語文的理解和體驗,進而闡明感悟和思考,表達其審美感受,教師在其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達,鍛煉其綜合能力。
語文活動的價值首先體現在使語文課程教學富有趣味,寓教于樂,可以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促進其個性、人格的健康發展;其次,不僅培養個人的高尚道德情操,也加強了與他人的合作,鍛煉了自身的綜合能力,加深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再者是多渠道、多類型、多方式的活動豐富了語文課程的資源,這與語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密切相關,使得活動補充了傳統語文教育課程所不能提供的實踐性經驗,而這類經驗往往才是對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素養的形成是潛移默化、長年累月的,語文活動方式能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積累和廣闊的視野,可以使他們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其素養。
三、教師在語文活動中的注意事項
《新課標》將“語文素養”的培養放置基礎地位,各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響應,肩負起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任,根據標準樹立正確的語文課程教學理念,重點運用語文活動這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正確的教學行為。
1.教師要提升自身素養水平
李可聞在《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之我見》中,提出要提高教師語文素養可具體在知識素養、能力素養、人格素養、品德素養四方面入手,即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夯實教學基礎,提升自身語文教學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品德觀念。
2.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語文素養理念
首先,教師進行語文活動的目的是掌握和積累語文知識,重要任務是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設置語文活動。其次,教師要把握住“三維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把握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學生發展階段性和個性化進行教學;還要調整教學目標,并注重語文活動課的研究化、科學化。黃衛華在《高中語文活動課教學方法淺談》中提到:“高中語文活動課教學項目并沒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課堂教學上,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教師在活動課上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語文活動,即“語文”要先于“活動”,要使得活動帶有語文課程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滿足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這也反映出語文活動課程不能一味地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要繼續注重對學生研究能力、學習能力的提高。最后,構建起多元評價體系,采取綜合的、清晰的衡量指標,突出學生的亮點,提供指導性意見等,也可使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到評價中。
3.教師尤其要搞好自身在語文活動中的角色定位
在語文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輔助的角色。所以,教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即在學生能力的發展中,可以擔任一個點評、指導的角色,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度;在學生活動的進行中,要擔任一個有效監控、提供心理疏導、保障學生安全的角色,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活動的設計中,參與準備活動。
4.教師要落實語文活動的設計
從創設情境、明確任務、實施操作、創新表現、評價總結五個步驟出發,在創設情境的時候要從教學的目標出發,由教師與學生商討之后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根據問題明確自身的任務,分清楚是個人還是團隊配合,由教師分配還是自由組隊確立小組,進行分工合作;在具體實施中收集信息,運用自身能力準備情境中需要表達的東西;進行創新展示,突出學生亮點;最后要進行評價總結,雙方重視語文活動課程的總結,以激勵學生的方式,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加強師生的溝通交流,共同提升語文活動的質量。
總之,基于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建構與教學實施的目標,語文活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而備受重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突出語文活動課程的積極影響,響應新課改下培育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仍然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謝輝.高中語文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
[2]李可聞.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之我見[J].現代教育科學,2015(4):108-109.
[3]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7(1):39-42.
[4]黃衛華.高中語文活動課教學方法淺談[J].語文建設,2014(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