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民
摘 要:求異思維又稱放射思維、發散思維或者擴散思維,是與定向思維相對的一種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定向思維顯然與高中生活躍的思維方式格格不入。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定向思維的束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求異思維;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原動力。創新思維的核心就是求異思維,要想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就要打破常規思維習慣,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一、發散思維的運用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定向思維的影響,學生在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的時候習慣于從單一的角度分析,也就是思維“不會拐彎”,沒有做到發散思維。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雨巷》一課時,其中對“丁香花”的象征意義是教學難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有的組認為“丁香花”象征著戀人,因為詩人在1927年剛剛失戀;有的組認為應該象征著革命,因為作者當時正處在白色恐怖中;還有的組認為應該是美好理想的象征。通過學生從日常生活面、現實斗爭面、哲學層次面等多角度的分析,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暢所欲言,在這里充分地展示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理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獨特而又富有見解的想法,充分地表達了自我的思想。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讓不同的想法折射出思維的光芒,在合作交流中熠熠生輝。
二、比較思維的運用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只有通過比較才會發現優劣不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在相同點中探究背后不同的思維方式,拓寬學生的思路。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表演,將全班分成三組,最后評選出表演最好的小組和個人。為了取勝,學生會認真閱讀課文,仔細揣摩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會去探究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既是演同一個人,不同的人表演出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在表演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對比其他小組演的林黛玉、賈寶玉和王熙鳳,你認為自己演的和他們有什么區別?這就促使學生去認真分析比較,結合文章中刻畫的人物特點,更充分地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接著教師又問:林黛玉和王熙鳳的區別在哪里?這樣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林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謹慎態度,是她寄人籬下感情的反映。而王熙鳳是一個精明能干、慣于玩弄權術的人。與黛玉單純形成鮮明的對比。就這樣學生在模仿中不僅加深了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和認識還寄托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求異思維就這樣在比較中獲得發展。
三、逆向思維的運用
逆向思維一般是在課文講完后,另辟捷徑,提出一些“逆向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進行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思想插上翅膀飛向更遠、更廣的方向。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祝福》一課時,我向學生提出問題: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現在這個年代,她會怎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熱烈地討論,他們一致認為祥林嫂肯定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因為祥林嫂是個勤快的人。教師接著追問:是啊,祥林嫂這樣一個勤快的人,為什么在那個時代卻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呢?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再次展開討論。有的說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不是她個人的原因,而是當時黑暗、腐朽的封建社會。所以即使祥林嫂再勤快,她也不可能擺脫悲慘的命運;有的說在那個黑暗的社會,廣大的勞動人民誰不勤勞,閏土、祥林嫂等,其結果呢還不都是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給戕害了。逆向思維的結果使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對封建社會的深惡痛絕,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通過這樣的逆向思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使學生明是非、辨正誤,充分地發揮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
除此之外,逆向思維還可以充分地運用在作文教學中,受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一說感恩要么就是父母淋雨來接我,要么是教師深夜還在批改作業……沒有新意和創意,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的逆向思維。教師可以出《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現代的中國》《愚公是否該移山》《農夫若把蛇殺了會怎樣》等一系列創新題目,讓學生通過聯想,言之有物,寫出具有新意和創意的文章。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求異思維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發散思維、比較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方式,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另辟蹊徑,分析比較看待問題,得出對問題不同的見解,拓寬思維,獲得更加全面的認知體驗。
參考文獻:
[1]文玲莉.在求異思維引領下優化高中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9).
[2]李倩.淺析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2016(12).
[3]王曉亭.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求異思維運用探討[J].語文建設,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