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首先,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實事求是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同時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期,各項事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雖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要想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依舊任重而道遠。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面臨著更加嚴峻國際國內形式,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社會存在出發,從我國國情出發,不斷提高自身的執政領導水平。
其次,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我黨和國家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需要科學理論發揮其對于社會實踐的指導促進作用。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夢”思想都是唯物史觀與中國發展緊密結合的產物,并在加強黨的建設以及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13億人口一個小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堅持唯物史觀的價值不言而喻。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普遍存在,這是基本的客觀事實,我國改革發展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臨著巨大的任務,如何更好的解決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需要學習和掌握矛盾分析法,需要集中力量抓中主要矛盾同時兼顧社會的次要矛盾,統籌兼顧。我黨提出“我們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這四個矛盾的解決直接關系到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與否。同時,我國當前發展中還面臨著生態環境、醫療改革、教育公平等諸多矛盾,每一種矛盾的解決都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對社會歷史的發展發揮著決定作用。無論是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偉大勝利,還是子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都彰顯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偉大作用。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共同努力。同時要求我黨和政府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建設理念,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嚴治黨的治黨方針,開展“兩學一做”、“三嚴三實”等黨員教育活動都體現了我黨對于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正確認識,對于人民群眾主體性地位的承認和尊重。習近平主席充分認識到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在黨政軍各領域開展大范圍的反腐斗爭,實現了肅清政治環境的目標,不僅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贊揚。
價值觀對于人們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有導向作用,對于人們的價值選擇和判斷具有導向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價值觀正是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這一核心價值觀既是我黨對于社會發展提出的價值目標,同時也號召全國人民充分發揮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我國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已經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的社會發展。這一價值觀的提出,是我國基于我國的社會存在以以社會矛盾,對于我國國家、社會和人民提出的價值觀要求和目標,是我國堅持唯物史觀與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的有機統一。
[1]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J].求是,2014(0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