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芳
近年來,隨著新中國的改革發展,加入WTO等國際組織之后,又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和信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的高鐵技術和航母技術都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加快了很多,但這種快速發展在給人民帶來富足的生活的同時,在吸收西方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發現,本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富有本國民族特色的文化正在面臨消亡的危機,曾讓西方國家驚嘆的傳統手工藝正有可能面臨失傳、變味的可能。如何讓傳統的手工藝被繼承,更好的融合到生活用具類中,對于我國的文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謂讓傳統手工藝融合在生活用具類中,其意義就在于讓傳統的手工藝的制作精髓融入現代化的生活用具中,讓這些傳統手工藝逐漸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變得更加實用,被更多的后輩所知曉。
就目前來說,傳統手工藝給人的感覺是制作時間太長,顏色與種類沒有現代化機器所生產的多,更多的是給人單調和離我們日常生活有距離的感覺。而對于手工藝傳承者本人而言,傳統的手工藝制作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過多,由于歷史的審美與現代的審美有出入,已經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去欣賞這種傳統的美了,出于生活的壓力,很多人不得不放棄傳統的手工藝而另謀出路。而那些有威望的傳統手工藝生產世家,其作品的成本和銷售價格非常高,這就在無形中限制了消費群體,無法滿足傳統手工藝的傳播需求。綜上,我國的傳統手工藝在社會中的地位傳播逐漸減弱。而如果需要更好的達到傳播和融入人們生活的目的,其最好的方式無疑是將傳統手工藝融合到生活用具類。
王煥(2017)就曾在期刊上發文,就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發表相關意見,他認為當前“有些傳統手工藝并不適合產業化”[1]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傳統手工藝的原有味道而言。這就給我們提醒,在將傳統手工業融入生活用具類的同時,在利用現代化的同時注意部分特殊的手工藝的獨特,不能產業化。
在發展傳統手工藝的同時要充分的考慮到生活的實際需求,傳統手工藝的種類非常多,有生產類、使用類還有純粹的欣賞類,而這些不同類目的手工藝都可以通過融合現代需求來進行傳播。就日常使用類而言,鞋包配飾就是很好的一種融合途徑,蘇繡和壯錦在我國的歷史中都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但就目前社會上而言,真正了解壯錦的人并不多,網上搜集到的真正壯錦的圖片也不多。因而在傳播上,我們可以利用壯錦的材料和設計圖案來制作一些具有壯族特色風情的壯錦配飾,比如現代人最喜歡的雙肩包,輕便的雙肩包就目前而言款式和材料大體相同,但是如果利用壯錦來設計一款背包,就顯得非常特別,尤其受女性喜歡。類似的案例其實就目前市場上的具有中國元素的服飾就是將傳統手工藝融入生活用具中的一種體現,將水墨畫的圖案變成衣服上的圖案不僅僅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敬仰。這就是當下時尚界說的“繪意”[2]。
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尤其是近年來“互聯網+”的影響,網絡的影響力變得尤其明顯,因此在當下,我們可以利用網絡營銷的影響力塑造傳播一個具有傳統手工藝特色的品牌,或者是與品牌合作,利用品牌的影響力來擴大傳統手工藝的影響力。在生產上,讓更多人看到傳統的手工藝也可以變得如此時尚。在營銷上,可以充分的利用目前移動購物端和網絡購物平臺,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對這些有傳統手工藝元素的產品進行一個購買。
我國是個非常注重教育的國家,我們可以通過名人傳播的方式,在某些活動或講座上對部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文化進行解說,讓更多的人對其產生興趣。在教育層面,可以在教材中適當增加一些關于傳統手工藝發展文化或與其相關的趣味性事件的課文,讓孩子們在價值觀建立的初期就能對傳統手工藝的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培養她們內心的文化認同感,和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
傳統手工藝的繼承和發展道路還很漫長。要想讓傳統手工藝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不被遺忘我們就要有意識的讓其引起社會的關注,讓更多的人的去了解傳統的手工藝,通過以上的途徑,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優勢來傳播傳統手工藝,讓其融入新的時尚元素,在繼承的同時也能讓其與時俱進發掘傳統手工藝更多的美,使得傳統手工藝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接納。在傳播過程中,利用品牌營銷的包裝和成熟的營銷手段更多人成為傳統手工藝的追逐者,打破我國目前傳統手工藝的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