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在我國民族的文化瑰寶中,中國傳統音樂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思想涵義與文化底蘊都十分深厚,屬于需要學習的珍貴文化財富。可是,實際上盡管國內經濟發展迅速,可是涵蓋先人心血的傳統音樂被逐步地忽視。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怎樣合理地定位中國傳統音樂,以及怎樣更加有效地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這是當前教育務必認真探究的一個重要問題。當然,這跟高校音樂教學存在緊密的聯系性。
高校不但具備講解科學文化知識、指導做人做事原則、提高綜合素質的任務,而且具備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傳承的職責。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陣地,高校大學生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而且也是社會的希望與未來。為此,高校在傳統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中具備不可推卸的責任。事實上,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 音樂教育中傳承能夠實現理想的成效。
高校教育不但要教道理、講知識,而且應當重視音樂知識的教學。而在高校音樂教學中,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是基礎性的方面,并且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教學知識。鑒于國內高校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不少高校都非常注重音樂教育,并且不少的高校都設置音樂為基礎性的學科,也會十分嚴格地選擇音樂教材,這都屬于傳承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表現。同時,基于全球化牽涉到范圍的持續擴大化,可以在世界領域占據一定地位就變得非常關鍵,這需要有效地體現出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鑒于此,中國傳統音樂是高校教育的重點與基礎,有效地統一高校音樂教育跟中國傳統音樂變得十分有必要。
高校音樂課堂是進行音樂教學的重要場所,并且也是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承的一種關鍵方式。為此,需要將傳統音樂滲透到設計的課程中。然而,這并不是完全地將西方音樂拋棄,而是倡導高校音樂教學中深刻明確傳統音樂的價值,且理性地認識西方音樂藝術,并非一味地由一種極端往另外一個極端發展。高校音樂教育能夠實施雙語教育模式,有效地統一西方音樂教育跟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在設計課程與組織課時上,確保兩者的協調一致。倘若西方
音樂教學知識跟中國傳統與音樂教學知識存在一樣的性質,那么教師能夠一起進行中西方的音樂教育。如此一來,可以防止完全地隔離這兩者,從而重視兩者的密切聯系性。在設計課程上,有效地統一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不但有利于高校音樂教學知識的豐富,而且可以實現互相推動,從而互補優勢,最終實現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
重視傳承中國傳統音樂,不但需要靈活地設計課程,而且需要優化教學方式。近些年以來,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這導致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被應用于高校教學中。調查表明,很多的大學生都青睞于由數字傳媒方式取得音樂知識。而數字傳媒重點指的是通過數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電視機等方式為大眾帶來服務的一種方式,其跟報刊、電視、廣播等存在不同之處。為了方便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的開展,高校能夠劃分傳統音樂為民族聲樂欣賞、傳統樂理教育、民族樂器欣賞等方面,且聘請知名的教師、音樂家等加以指導,且對在線教育課程進行錄制,學生能夠開展在線學習,從而更加靈活地學習傳統音樂知識。如此的現代化教育模式不但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而且能夠使音樂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高校音樂教育不但應啟發學生學習豐富的音樂基礎內容與掌握扎實的音樂技能,而且還應當深入把握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激勵學生積極地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因此,高校需要組織多樣性、豐富性的音樂實踐活動,啟發學生在實踐當中吸收與消化音樂理論內容,從而使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提升。一是高校應當實施對策推動大學生明確我國傳統音樂的巨大意義,能夠結合學習的實際狀況,誠邀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到校演講與現場表演,以使學生熟悉大量的傳統音樂內容,且在賞析音樂的過程中體會傳統音樂的巨大吸引力與感染效果,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興趣提升,而且有利于學生音樂知識面的拓展。二是高校能夠將多樣性的傳統音樂實踐機會與平臺提供給學生,激勵學生建設關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社團,要么是組織關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專門音樂會等,進而指導學生更加系統地把握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且由此體會到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
總而言之,高校音樂教育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存在密切的聯系性。為此,高校需要靈活地設計學科知識、科學地應用現代化的教育模式、組織教學實踐活動等,從而實現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