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迪
據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對中國公民的名字進行統計,并按照所在區域進行了排序,按照統計中國人的姓名都具有地域特點,總體來說是“北硬南軟”。在《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
由于《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中入譜成員絕大多數在廣東福建二省,尤其以廣東省為多。因此入譜成員的名字帶有許多地域特色,和家族成員遷移到北方的各代人名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取名用字的地域特點主要是由于各地區的社會文化、風俗傳統、語言習慣和心理狀態等的不相同而造成的。在家住北方的入譜人的名字中沒有用“姐”字的,但在《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中南方成員卻有如“南姐”、“龍姐”這樣具有方言色彩的男名。還有“球”字,如生春公·登源公世系的十八世錦球公、郁球公。“球”字在北方人的名字中是絕不可能出現的,因為“球”字在北方一些地方的方言中是罵人的臟話。
由于《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大部分入譜人都居住或出在廣東省五華縣燕堂村,因此人名充分體現出粵文化的特質,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后,遠離政治中心,受港臺文化影響很大,特別是商業氣氛帶來的入世精神,志強、偉強、俊杰這類名字在《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中比比皆是,這些名字少了江南城市的瑰麗,卻多了幾分自我自強的精神。
在這個時代,家族中有人做官,因此崇尚“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等美德,所以人們名字中諸如“孝先”、“秉義”、“守仁”這一類名字是常見的。在整本家譜中,這類名字也是隨處可見。
雖然飽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影響,摘取《詩經》、《論語》、《史記》、唐詩宋詞其中文字起名的也大有人在,但西風漸進,隨著出現留洋和下南洋的出現,20世紀初,還出現了以“假洋鬼子”身份命名的強尼、漢斯。在這類名字在《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第十九世這一階段,雖然入譜只有2人,但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點。
解放前,因許多人崇尚富貴,并將其作為一生最高追求目標,因此許多人名都帶有富、貴、祥、財這類字。在《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第二十一世屬這一階段,入譜共計491人,52人帶有這類字,占比10%。
1949年,新中國成立。飽受壓迫的中國人民以各種格樣的形式慶賀共和國的誕生。在《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中有充分體現,建國后的十年內出生的人中,有國慶、慶國、新生、慶華、永慶、建國等名字比比皆是。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后,人名的變化又隨抗美援朝戰爭、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政治形勢而變化。《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第二十一世和第二十二世出現援朝、衛國、衛東、愛國、和平等有政治意義的名字,表達了人們的愛國熱情。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這一代正趕上國家大力發展經濟時期,因此人名中又出現許多“志強”、“強盛”。
如火如荼的大躍進年代,體現時代特色的衛星、躍進、躍華、超英出現在《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第二十一世和第二十二世人們的姓名中。聽到這些名字就能想到那個年代熱火朝天的場景。
族譜中二十一世和第二十二世還有出生在三年困難時期,因此自力、奮斗、圖強等名字,表現了那個年代人們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精神。
改革開放以后,逐漸甩掉了沉重的政治外衣,名字開始更多地傾注于個人的感情和關懷。家長們開始尋找更動聽、更悅耳的聲音和表達形式,《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截止于1995年。在第二十三世、第二十四世的五華燕堂子孫中,偉、娜、麗、昕迪等極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廣泛采用。
注釋:
①《五華燕堂李氏元公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