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胤秀
“一帶一路”的提出是為了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經濟政治聯系的國家規劃,其沿線國家共有64個,總人口多達44億,約占據世界總人口的63%。“一帶一路”作為一個多邊合作平臺,將中國與沿線國家聯系起來。同時,給對外漢語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隨“一帶一路”的推進,沿線國家也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上的力量正在壯大,在國際上享有充分的話語權。學習漢語是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必經途徑。以往對中國的了解僅僅是建立在新聞媒體上,現在需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去了解中國的文化和現實生活。由此,沿線國家掀起了一陣”漢語熱“的浪潮。在沿線國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除了孔子學院的設立之外,當地高校增開了許多漢語語言的相關課程,讓漢語言在國外課堂發揮著獨特的魅力。這這不僅滿足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習漢語的心愿,也大力擴大了漢語的對外影響。同時,沿線國家的漢語市場也是對外漢語發展的一塊“大蛋糕”,給當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和就業機會。
另一個方面,對外漢語的發展同樣面臨諸多挑戰。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不高,對外漢語自身建設無法與海外漢語發展形勢相匹配。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對外漢語學習群體的增加要求對外教師人員的同步增加。現階段對外漢語教師資源缺乏,無法滿足海外漢語教師需求供應,這大大加深了對外漢語發展的難度。與此同時,對外漢語還同樣面臨著英語等諸多通用語言的沖擊,在海外發展也面臨重重阻力。
語言文字是思想文化傳播的基本形式。如若一種語言能夠在經濟,政治和生活中被廣泛運用,那么足可見該語言背后的強大的國家文化的滲透力量。漢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對外漢語的發展必將意味著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將漢語言中的精華部分推廣發揚,有利于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親近中國,并增加國際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一帶一路”下對外漢語的發展,不僅為沿線國家帶來機遇,同樣為全球各國帶來新的希望。
語言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語言的多樣性是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語言的消失,正如物種的消亡一般快速。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是人類的巨大損失,因為語言消失之后是無法再被重建的。由此可見,促進對外漢語的發展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需要,同樣是世界文明傳承的需要。
孔子學院在對外漢語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僅有13個國家未設立孔子學院,孔子學院是沿線國家和中國的文化紐帶。同時,孔子學院的快速發展也暴露出許師資短缺,項目創新,體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應該通過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促進孔子學院的高效運轉,充分發揮其在對外漢語傳播中的作用。
漢語言是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土壤中發展而來的結果。由于各個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存在諸多差異,若純粹照搬中國教學模式,勢必會對對外漢語發展起到相反的作用。故此,對外漢語的發展既需要“走出去”又需要“引進來”。“走出去”意味著對外漢語需要擴大影響力,大力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此外,對外漢語也需要吸收國外先進思想,結合國外本土教學,結合沿線國家教育實際情況,創新漢語學習教材,編訂出版出適合沿線國家本土教學的漢語教材,輔以互聯網,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模式來促進對外漢語發展,讓沿線國家更加了解中國。
一方面,在“一帶一路”的領導下,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才結構較為單一,復合型人才相對短缺。單純的英漢語言型人才結構已經無法適應對外漢語時代發展。另一方面,對外漢語教師缺乏對多元互補的理工知識和人文知識的理解。各高校在培養對外漢語人才的時候往往只注重人文知識的培養,忽略了理工類知識的灌溉。故此,高校在培養人才時,在注重對外漢語專業知識的培養基礎上,還要多方向培養人才,努力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質量。
“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外漢語發展,中國應該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對外漢語應立足中國本土,結合國外發展實情,努力促進漢語言在全球范圍內的健康迅速發展。讓世界人民了解漢語,熱愛漢語,繼而達到國與國之間情感上的溝通相親,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