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鳴 扎依提江·波拉提江 千敏洙/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本次調查采取了隨機抽樣的方式,向長春五所高校的同學們分發200份試卷,回收率為100%。由于有65人在第一題“你上過網絡課嗎?”中選擇沒上過。因此,在其后的深入調查中,本部分問卷被剔除。在有效問卷為135的基礎上,女生80人,男生55人;大二學生69人,大三和大一都為27人,大四12人;專業分布在人文社科類、理工類、藝術類、語言類等九大類別。
經調查,大多數人學習網課頻率不過是一個月兩三次左右,大部分同學不上網課的原因是沒有喜歡的課程,沒想到的是部分高校大一并不開設網絡課,這是不上網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更偏向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網絡課程,網課的便利性也是選擇網課的重要動機之一;而被逼無奈選擇上網課的原因,經訪問全部都是因為學校有硬性規定。
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的網絡課程中沒有互動,使得學生的上課體驗明顯變差,滿意的人數不足40%;從互動方式來看,提問的隨堂測驗的方式基本持平;點名的方式非常少;有18人在網課學習過程中有課后測驗的互動體驗。另外,聽課完整度也是網課使用深度的一個重要評判指標,有三分之二的同學能完成大部分知識的學習,但還有近40%的同學因感到內容無聊落后,無法比較完整的完成學習。
滿意度包括很多方面,總體來看,大學生們對網絡課程的可選擇性滿意度還是很高的,但仍舊存在著課程內容與預期有差距的情況。
有70%的學生覺得,網課的學習效果很好,甚至有26%的人覺得比課堂上學到的還要多,只有不到10%的學生對網課的學習效果感到不滿意。
同時,教師教學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調查中我們發現,90%以上的同學都覺得網課老師的水平跟本校老師不相上下甚至更好,這就表明對網課教師的篩選還是較為嚴格的。
在學生的自我認知中,認為自身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往往就會認為自己更適合網絡課程這種教學方式,而大部分學生都覺得自己自主學習能力較強。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很多學生之所以對網絡課滿意度不高,有一部分原因是實際中的教學內容并不是自己需要的,從而對網課失去興趣,導致學習效率低下;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在學校提供的網絡課程中,沒有看見感興趣的課程,從而選擇不參加網絡課或者隨便選一個來上。這些都是需求與資源不對等造成的:學校不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課程,學生也不明白這些課程的具體內容。
所謂“斷層”,一是時間上存在沖突:校內課程安排太滿,沒有留出專門上網絡課程的時間;二是課堂管理機制不同:學校課程的成績計算包括出勤、課堂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等,而網絡課程的評分基本上都取決于期末考試成績,相比本校課程,網課明顯更加容易拿到更好的成績和學分,使部分學生學習網課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走捷徑”。
建立網絡課程的導師機制或導航機制,指導大學生進行課程選擇,以幫助他們真正選擇其真正需要、感興趣且與其學業對接的課程,進而培養他們的課程選擇能力。對此,高校應正視網絡課程,建立課程選擇指導機制,選派專人進行課程選擇指導和學習方法指導。
建立網絡課程與實體課程的“學分對接”機制,推動學生自主選擇,促進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對于我國高校教學管理來說,“學分對接”是最難、最關鍵的一步。高校應在一些通識課領域進行大膽嘗試,實行學分互通或者互換。
網絡課程內容應能夠涵蓋課程相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等內容,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等特征,適合網上公開使用。網絡課程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形成教學檔案,如教學課件、作業、討論、答疑、項目、考試、師生交流等,不斷豐富教學資源,而且在統一網絡平臺上,各門網絡教學資源可通過站內檢索即可查詢到,實現資源共享,非常便捷,可以大大節省學生查找資料的時間。
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課程資源, 刺激并提高長春大學城高校學生參與網絡學習的積極性。一要打破大學網絡課程“各自為政”的原有桎梏,積極推動高校聯合,并參與國際合作,引入國際優質課程;二要打破只有高校教師給大學生授課的限制,吸引社會精英、企業高管、政府人士參與高校課程建設,推動高校與社會的高度融合;三要建立基于學生滿意度的課程遴選、淘汰機制,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共享和開放;四要探索小模塊、小專題、小學分的微課程建設和移動學習課程及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