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中外的教育語境及話語表述多有不同,國外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但其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民權利、義務教育、國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歷史教育。在國外大多數國家,除了家庭、科研單位、特定的社會組織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構主要是學校,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在西歐一些國家,學校的重要地位已超過家庭上升到了第一位,他們不斷進行教育改革,在學校開設豐富的德育課程,學校的校史文化資源,也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作了了新的補充。
因此,在國外教育實踐中有許多利用校史文化影響眾多學子的典型案例。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四所高校能夠長盛不衰,屹立于全世界高等學府之林,正是因為他們能夠利用豐厚的歷史積淀,將校史文化資源轉化成優質的教育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大學精神和辦學理念,培養出眾多的各界精英人才,取得了輝煌的學術成就,成為當今享譽全球的世界知名的頂尖學府。這和他們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自由開放的大學精神、兼容并包的學術理念、以及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分不開的。
關于校史文化資源開發的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研究并不鮮見。但是研究校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文章卻并不多。
通過CNKI檢索關鍵詞“校史思想政治教育”僅能查找出87條相關結果。就目前所收集的資料,發現劉青的《利用校史教育資源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董漢良、孫永超《發揮校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作用》、池秀梅《校史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等在這方面有所觸及。這些專著和論文從各個角度闡述了校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創新作用與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校史教育資源,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法。這些論著對于本課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參考。
1、河南大學校史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河南大學是一所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始建于1912年,百余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在無數先賢才人的不懈奮斗中,逐漸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河大校風和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百年來中國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華麗篇章。
河南大學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表現有:
第一,我校設立了河南大學校史編輯室、校史修訂組,專門負責編寫和記錄河大風雨變遷,幾十年來編撰了多本關于河南大學校史的文本資料,例如《百年鏡像》、《百年學人》、《河南大學校史》、《抗戰烽火中的河南大學》、《河南大學百年人物志》等。河大先人弦歌不輟,播撒火種,造福桑梓的堅定抱負,已經成為我校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二,我校舉辦105年校慶、感動河大頒獎典禮,舉行“喜迎十九大愛國知校”校史校情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全體師生在活動中更加深入透徹地了解河南大學校史文化,增加對學校的自豪感,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愛校教育。事實證明,將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我校建校105周年之際,這些活動的舉辦將學校豐厚的校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激發廣大師生的知校愛校榮校興校的熱情,為學校“雙一流”建設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
第三,開設有效的校史“文化課”。我校已連續多年開設了“河南大學校史”公共選修課,該課程一經開設飽受學生好評,該課程通過講述河南大學百年曲折艱辛的辦學歷程,使學校艱難困苦的辦學歷程和烽火育才的辦學經歷,從而增強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通過開發校史文化資源進行學習,將知校榮校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廣泛結合。
2、河南大學校史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一些問題
校史資源開發利用途徑單一。目前,學校主要通過建展覽館、檔案編研的方式來開發利用校史資源,尚未構成一整套成熟完善的開發利用體系。在展覽館的選址設計上、內容方法上考慮不成熟。河南大學校史館位于學校圖書館西館的一樓左側,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展館面積較小,無法全面、詳細展示學校辦學歷史。展示過程比較單一,多為文字和圖片,生動性、趣味性不夠。
學生渴望對校史了解的意愿與學校的宣傳方式有脫節。根據問卷調查了解得到:學生對校史有迫切的學習需求,而學校在校史的宣傳上力度不夠,效果較為欠缺。這兩者之間的脫節需要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協調與平衡,尋求一個最優化、最和諧的關系。
綜上可知,我校在將校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做出了很大努力,采取了很多具體的可行性措施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但是,將校史資源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還不夠深,宣傳力度還不夠大,學生了解校史的層次還比較淺,因此本課題將在我校“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深入究創新校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使之更加具體和切實可行。
按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范疇來劃分,高校校史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素質資源,也可將其稱之為“硬校史”和“軟校史”。校園建筑、文物古跡、教學基地環境設施等這些以物質形態存在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可稱之為自然景觀資源。校風、校訓、學風、大學精神等這些以精神現象存在的德育資源都可稱之為人文素質資源。
校史資源具有教育功能,高校校史資源的育人功能不同于灌輸式的課堂教學,而是通過利用學校寶貴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氛圍中接受教育,汲取精神營養。
校史資源具有文化功能,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的校史都是學校辦學歷史和文化傳統的積淀,是學校人文精神的凝練,發掘校史資源有利于弘揚學校的傳統文化。
校史資源具有宣傳功能,可以通過校史資源來擴大高校社會知名度、通過宣傳展覽活動可以讓來參觀的人更深刻清晰的了解學校辦學歷程、辦學成就。
校史資源具有休閑功能,高校以其幽靜的環境、濃厚的文化氛圍彌補了現代都市公共空間開放不足的狀況,吸引著很多游客前來觀光與休閑。
校史教育是利用一所學校積淀的的歷史文化資源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在長時期的辦學過程中高校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傳統,并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教育者,培養了許多杰出的人才。
校史教育作為開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將學生置身于歷史變遷中,感知高校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濃郁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地從中接受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從而,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校史教育作為傳承大學精神的重要紐帶之一,能夠通過文化傳承功能將高校豐富的精神遺產代代相傳,從而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激勵無數師生校友奮發圖強,增強對母校強大的歸屬感和向心力。
校史教育作為增強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利用高校在長期的辦學歷史過程中所積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使大學生能夠全面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強對校史文化等精神財富的認同感。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關照學生、圍繞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素養、政治素養、道德素養、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培養人、教育人。使人的發展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使教育成為學生自身發展的條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人的素質,全面實現人和社會的發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宗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是構建和諧校園,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動高校和諧社會校園建設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成為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思想基礎。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這表明了我們黨和政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與關心。習近平同志也多次在全國工作會議上提到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基礎工程、民心工程、社會工程、希望工程,事關廣大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事關民族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黨和政府給予充分的關注與支持這為校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提條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開放的領域逐漸更多,由起初的知識封閉型向多元的開放型轉變,政治取向的廣泛認同與生活經濟的全球化經營正在快速發展。這種環境和機遇,使校史教育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為校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政治優勢,建黨九十多年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學科建設經驗、教育教學經驗和管理服務經驗等,為校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基礎和重要保證。
通過校史教育將校園文化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將校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還能繼承發展校史文化,傳播和弘揚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校史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鮮活的教育案例,詮釋著高校師生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思想道德境界,對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文化交流不斷增多,西方文化滲透加劇、各種復雜的社會思潮出現,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文化信仰,在這種情況下,單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顯得力不從心。而承載著豐厚歷史文化的校史因為具有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特點,讓學生感到可學、可進、可親,所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培養學生愛校、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經濟的發展、網絡等新媒體的興起,使西方文化產品和文化觀念大量涌入我國文化市場,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情況。校史文化教育,因其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其傳達的精神文化也更生動形象。并且,校史文化教育內容豐富,并不拘泥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史實資料可以給大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理念,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應該包括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傳播教育、自我教育等,并通過這些路徑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進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歷史的校史文化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機制從過去的狹隘的、單一的課題教學模式轉變成多元化、開放式、動態化的教育機制,使教育能達到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他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校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突出的德育優勢,如何在新形勢下有效地將校史教育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探索出切實可行的路徑,這是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當前,受我國思想文化及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影響,高校師生思想信仰、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多樣化趨勢也日益明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所倡導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利于師生弘揚優秀傳統并養成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認識校史資源化的重要性,全面創新發掘校史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為大學精神的形成提供文化土壤具有重要的價值。形成校園文化體系具體包括以下兩個層面。
1、物質層面:挖掘校園歷史遺跡,打造校園校史主題景觀
大學校園景觀是大學精神和文化傳承的重要物質載體,是學校進行隱性教育的重要方式,具有審美教育的作用。對于學校擴建的新校區,可以利用知名校友的名字以及一些話語來對道路、建筑物命名,為學生在新校區營造出歷史文化氣息。同時對于承載著高校風雨變遷的歷史遺跡,要做到重點保護、充分利用。例如: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從學校大門向北至大禮堂構成一條南北長0.5公里的中軸線。青磚綠瓦,飛檐走獸,雕梁畫棟,中西交融,金碧輝煌。它見證了中國的歷史變遷和中原教育的歷史滄桑,就成為河南大學進行校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2、精神層面:重視校史文化研究,倡導學生參與校史整理
王冀生認為“校史研究的實質就是在真實記載學校史實的基礎上,挖掘學校在長期教育和辦學實踐中積淀與創造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探索教育和大學發展、變革的基本脈絡與客觀規律,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不斷開創教育和大學發展、變革的新局面。”因而學校需要加強對校史研究的重視,可以成立校史研究委員會;組織編寫有關本校校史系列的叢書,以人物為經,以故事為緯,用優美的文學筆法敘述故事,用大學的精神理念勾勒人物。
1、豐富校史教育實踐活動
剛入學的新生對于學校的發展歷程以及辦學理念并不是很了解,因而參與校史學習實踐活動,對于培養新生的對于學校的榮譽感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河南大學會將參觀校史館作為第一堂必修課,通過圖文及實物展示和講解員的講解使參觀者在短時間內就能直觀的了解學校的發展歷程。同時學校還以開展其他形式多樣的實踐性校史教育活動,例如成立校史研究會、研讀各類校史書籍、舉辦校史知識講座、校史知識競賽、創辦刊物、招募學生作為校史館的解說員,對校史文化進行生動的解說;號召大學生創作校歌、設計校徽、解讀校訓等。
2、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信息技術化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何運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新技術加強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其增添時代活力、使之更好立德樹人,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宣傳校史文化,也可以建設信息化校史館等,通過信息技術真正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可以看出,高校師生對新技術和新知識非常敏感,必須善于運用“互聯網+”創新教育載體;結合廣大師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深刻的理論通過新媒體手段和富含創新意味的語言講透徹、講清楚,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空間。例如:校史館是可以全方位展現學校辦學成果與辦學歷程的活名片,應該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三維展示,增強參觀者的直觀感受,擺脫傳統的文字加圖片的乏味形式。
在校史教育課程設置方面,部分國內大學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嘗試。校史中包含著豐富而生動的校本課程資源,學校可從中精心篩選資料,編寫校史讀本。充實到校本課程內容中去,同時根據需要,制成錄音、錄像、光盤、德育課件等音像資料,以便利用。在高校中開設校史課程,是對校史的潛在功能和價值的深人挖掘,可以促進其在學校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編寫校史專門教材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設置校史教育課程。組織開展校史課堂教學,要將校史教育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列入表規定學時。可邀請學校領導、老教師,知名校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某個專題進行講座。還可收集校友的感人事跡、言論,匯編成冊,作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生動素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Z].2017-12-8.
[2]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3]王正梅.高校校史教育檔案資源協同利用平臺的理論構建——基于大數據時代的背景[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1):49~55.
[4]張斌賢,杜光強.高等學校校史研究的現狀、問題與趨勢[J].大學教育科學,2015(05):87~94.
[5]武瓊,陳明長,杜麗華.校史教育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養成中的價值和途徑[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0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