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對國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已經納人國民教育全過程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中。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提出“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任務。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國整個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是學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的主題。那么什么是傳統文化呢?
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時代的必然性。《教育法》第一章總則的第七條明確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傳承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成為高等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文化教育需要與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與服務學生、促進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高等院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所以加強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
加強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做好這項工作,就需要把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貫徹到整個學生工作中去,進一步落實到每一次實踐活動中去,不斷豐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實現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如下詳述:
傳統文化素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主要包括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程度,以及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學習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但是由于很多學生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應有的了解,缺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并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判斷存在偏差,甚至持“傳統文化無用論”的觀點。所以從思想著手提升學生們的文化自覺意識極其的重要。
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就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適應。加強傳統文化思想教育,倡導民族精神,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發揚優良傳統美德,提高大學思想道德素質。在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中應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將其規定為必修課。通過學習,使大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進而增強文化自覺意識。
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不單是課堂中課程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學生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校園文化的營造一方面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完成,如校園廣播、報紙、黑板報、宣傳欄、橫幅、草坪中的警語等,讓學生在校園的所到之處在一點一滴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能更具吸引力,更深入人心,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可以組織學生收聽、收看經典民族樂曲和戲劇,參觀歷史博物館、文化遺址、名勝古跡、故居舊址、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使學生在領略傳統文化遺產魅力的同時,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依托學生會、學生社團、學生黨團支部,開展與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理論研討、讀書活動、征文活動、演講比賽、辯論賽等,營造傳承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定期邀請著名專家學者做某種精神或某個傳統理念的專題講座,并在學生中舉行討論會等校園活動,鼓勵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讓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在這些活動中,大學生既是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參與者,在這些活動的組織與參與中,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將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在學校開設中國歷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學等等有關科目的公共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普及教育并力求在這些科目的教學過程中把簡單的知識傳授轉變成細致入微的養成教育。在大眾傳媒日益發達的背景下,高校也可以通過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載體,大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營造傳播傳統文化的氛圍,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可以利用數字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校園視頻網等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拓寬適合大學生學習特點的傳統文化線上教育平臺。
綜上所述,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工程。需要學校各個方面配合,統籌協調,共同營造建立良好的傳統文化環境,共同組織開展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