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芳
廊坊市霸州市王莊子鄉靳家堡村學校
興趣指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是個人以在特定活動、事物以及人的特性為對象時,反映在積極的、選擇的愛好傾向上的情緒緊張態度。個人對感興趣的東西不知不覺地神往,表現出注意的傾向。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其自覺的進行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推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或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從而優化自己的認識活動促進學習。由此可見,學習興趣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熱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使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積極地學習、思考、鉆研。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和強化需要借助教師的培養和激發。下面就本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葉瀾教授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對某學科有無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老師的喜歡程度。“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創設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寬松、和諧、自由的環境中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思維開闊、敏捷、主動參與數學的學習活動。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寬容理解學生,才能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們班的張雪同學,在新接班時,他的數學成績是丙,該生頭腦靈活很聰明,成績怎么會這么差呢?通過調查發現:因為先前的那位數學老師太嚴厲了經常批評他,張雪同學因此不喜歡數學老師,也就對數學失去了興趣。于是,我就經常利用課下時間找他談心,不久我們就成了朋友無話不談,從此張雪同學上課認真聽講,課下積極完成作業,他的數學成績也逐漸提高了,在年終考試中取得了甲等的優異成績。從中可以看出,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應在導入時設置情境,來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理想的情景導入起著程上啟下、促進知識正遷移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開門見山、師生游戲、巧設懸念、故事導入等。例如:我在教學“容積和容積單位”一課時,就利用了懸念設疑來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看老師手里的這兩個體積相等而薄厚不一的長方體盒子里裝滿了細沙,裝的一樣多嗎?”學生的答案不一:有的說一樣多,有的說不一樣多。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疑問,從而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再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時,我采用謎語導入:“形狀似座山,穩定性能豎,三竿首尾連,學習不簡單”(打一幾何圖形)。通過猜謎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讓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造的愉快,才能激發學生高昂持久的興趣。”常言道:實踐出真知。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教具、學具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教學 “圓的面積”時,在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通過引導學生分組動手進行剪拼操作,發現了圓形等分若干份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于圓的半徑;又由于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得出圓的面積等=∏r2的結論。整節課中,學生們十分積極主動,熱情高漲,學習效果很好。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種多樣,教學目標的指向都是唯一的,即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實踐牢牢把握住這一點,我們也就向教學的成功邁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