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君
輔導員承擔著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各項工作,是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和陪伴者。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中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成長始終是黨和國家所最關心的問題。大學時期,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變化最為激烈的人生階段,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壓力和挑戰。心理學理論的運用,將有助于高校輔導員更好地完成自己職責和使命,更好地理解大學生們的內心世界,更好地解決學生管理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困難。
心理學理論,即圍繞人的心理發展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后得出的科學結論。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它具體由理論和方法兩大部分構成,科學理論和實踐方法。其中,心理學理論是心理研究的關鍵性成果,是指導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依據。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們身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來自于生理發展和外部環境形勢改變也給他們的心理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使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思想政治發展面臨考驗。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引導者,而優秀的輔導員,更應該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更應關注到他們的內心世界。科學的心理學理論,有助于高校輔導員更加準確地把握大學生們的思想發展動態,更加深刻地理解復雜事件背后所隱藏的思想情感,更加科學地運用心理學方法來幫助大學生們走出心理困境。
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運用心理學理論應當是一種建立在對個體尊重基礎上,強調和突出個體發展的有效工作策略,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下三點原則:
人類社會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促使人類自身能夠更好地發展。運用心理學理論,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高校輔導員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特征,從他們的個性和人格特點出發,科學而具體地運用心理學理論來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借助有效策略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在積極的心理狀態下不斷開拓進取、不斷提高。
心理學理論是一種科學,往往帶有理性的色彩,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應當具有一定的情感性特征。高校輔導員要牢牢把握住這一點,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將教育對象看作是活生生的、富于情感性的“人”,在自己與學生之間營造一種平等、互信、真誠的氛圍,爭取與他們在心靈層面上產生情感共鳴,最終獲得學生的認同與理解。
實踐性原則,即尊重理論的科學性,同時也要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具體工作中,高校輔導員應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要避免僵硬地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要根據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心理學理論作為指導來選取更加靈活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使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以人為本”,在校園內部營建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觀和校園文化,并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一方面,在民主、自由、安全的良好氛圍下,高校輔導員能夠更好的做到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科學運用心理學理論,使學生在更加輕松愉悅的身心狀態下完成自我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在與“以人為本”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下,也有利于高校輔導員切實用更加科學的心理學理論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好地開展各類學生管理活動,最終創造學生與高校共同成長與進步的良好局面。
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路徑。高校輔導員要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有效的、有益的師生溝通模式,使師生之間在一種平等、互信、真誠的狀態下完成情感方面的以及各種管理事務工作。廣大輔導員可以不斷豐富溝通的方式,暢通多種溝通渠道,使學生樂于接受輔導員所傳遞給他的各種信息,并接受管理。
學生對高校的認可具體表現在樂于參與班級管理方面。通過將學生引入到班級管理中,使學生不再一心只讀圣賢書,一心只掃門前雪,使學生認同自己與學校之間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的意識和能力,更加科學地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從情感、心智、能力等方面獲得提高。
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發展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重大挑戰。廣大輔導員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具體操作者和執行者,應積極探索高效開展學生工作的有效路徑,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全面、高質、有效的服務。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心理學理論在教育人、引導人、培養人、發展人的方面具有極大優勢。高校輔導員要從國家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出發,以心理學理論作為日常實踐的指導,為推動我國高校改革作出積極貢獻。
[1]陳功興,胡瑩瑩.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案例與創新思考——基于心理學視角[J].教育現代化,2016(08).
[2]喬宇瓊.淺析利用心理學知識促進高校輔導員工作方法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