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遼寧中醫藥大學醫學檢驗學院
中國共產黨黨史作為黨在特定年代的精神產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力量和智慧的結晶。對大學生而言進行“知史愛黨”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1]。互聯網時代,網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黨史學習的重要途徑和方式[2]。正確運用“互聯網+”技術創新黨史教育途徑和模式,提高學生學習黨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加強黨組織建設在黨史中汲取高校黨建實踐研究的智慧和力量。
(1)《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政治理論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優勢在于可以實現對全體學生的黨史知識普及、糾正錯誤思想端正黨史學習態度、系統的構建黨史知識體系。缺點在于以填鴨式理論教育為主,教師占據主教學工作的體地位,由于教學方式單一、講授內容理論性強并且忽視學生的主觀情感因素,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黨史知識的接受程度較低,因此黨史教學的效果較為一般。
(2)黨史相關書籍、文章等閱讀學習。通過文字閱覽方式獲得黨史知識優點在于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受約束、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選擇感興趣的歷史事件深入研究。閱讀學習法的弊端也較為明顯,一方面大學生主動閱讀黨史相關文字的主動性低;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傳統的閱讀方式轉變為網絡閱讀方式,碎片化的閱讀不利于對黨史的宏觀把握。
互聯網技術的普遍化、廣泛化、便利化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途徑、更加便利的知識獲取渠道以及更加親和的師生交流環境推動了黨史教育的現代化發展。而現階段單純的網絡教學模式著重于學生學習環境的構建,卻忽視了教師教學環節的重要性。新模式的建立過程應綜合考慮黨史教學主體及客體雙方的情感因素、滿足“教”與“學”兩者的角色特點和需求。
筆者創新推出網絡線下實體課程提出“聽紅歌、講故事、學黨史”的課堂教學模式,以黨史知識為核心,以紅色歌曲為載體,將音樂與黨史相結合,課程在某省中醫藥大學試點教學后獲得學生一致好評。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主體的地位沒有變,但突破了傳統 “填鴨式”教學方式的局限性,課前過音樂欣賞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中以講故事的方式完成理論講授;課后通過歌曲學唱等環節有效實現師生互動環節,提升教學過程親和力。從教學客體而言“聽紅歌、學黨史”的新模式滿足學生對課程新穎性、時尚性的追求,紅歌中流露的民族情懷以及創作背景中蘊含的紅色故事實現學生對思政課情感的追求。為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創新性地利用HTML5技術研發互聯網線上微黨課。克服了傳統課程時間和地點的約束使大學生學習黨史的途徑更為靈活時尚。
聽紅歌、講故事的教學模式;實體課堂與網絡微課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互聯網線上線下的師生課間互動模式。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融合性、娛樂性實現了黨史教育的趣味性、鮮活性、靈活性建設。
(1)基于網絡在線微課程構建“翻轉課堂”推動黨史教育個性化、網絡化發展。現階段網絡微課程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其低成本、易推廣、可操作性強。可以合理的運用網絡直播、慕課等形式實現黨史教學網絡化。同時基于網絡教學平臺解答學生在課堂上的疑難問題,教師從學校走進家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提出知識需求,實現黨史教學的個性化發展。
(2)依托新媒體平臺提升網絡黨史教育親和力。新媒體是依托于數字、移動通信、互聯網絡等技術向受眾傳播信息的新興媒體[3],其使用廣泛、傳播迅速、影響力大等特點適用于黨史知識的網絡宣傳。黨史教師應學會用“新媒體”與學生對話,增加黨史教育親和力。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定期推送紅色歌曲、紅色旅游景點、英雄人物事跡等內容,用“接地氣”的網絡話語向學生講述黨史。另一方面,通過與學生評論互動實現有效溝通提升黨史教育親和力。
(3)手機APP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推進黨史教育日常化。黨史教育日常化就是要做到“何時何地、隨時隨地”。黨史教育APP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注重板塊和內容的選擇以及學生的用戶體驗。可以設計“黨史故事匯”有聲讀物、“黨史答題”競技游戲、“紅歌大賽”音樂娛樂類等專題APP,一方面滿足學生對學習趣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滿足黨史教育的生活化。實現黨史教育的趣味性、鮮活性、靈活性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媛,彭波.大學生“知史愛黨”育人模式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7(12):34~35.
[2]趙文.大學生黨史學習情況的調查分析[J].青年探索 ,2017(03):77~81.
[3]劉鐵軍,張麗萍,廉文文.用新載體新方式新方法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教育,2015(0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