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韓英彤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銀行業踐行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愿望和社會責任感大大增強,但由于小微企業自身的特點以及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之路仍舉步維艱。為此,《中國外匯》專訪了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中國社科院中小銀行研究基地主任曾剛。他認為,小微企業的資金成本、風險成本都偏高,如何將小微企業的風險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圍是小微金融服務關注的核心。在需求層面上,如何更好地改變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是一個重要命題。
曾剛
中國外匯::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該如何破解?您有哪些發展思路?
曾剛:小微企業是有其自身需求和特點的。首先,小微企業的風險相對較高,其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相對偏弱;其次,小微企業自身發展能力也較為有限,當市場競爭比較激烈時,小微企業較難準確地把握經濟發展形勢;再次,小微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并不是十分友好。近期對小微企業影響最大的是環保問題,一些地區甚至對出現環保問題的企業實現“一刀切”,不予明確具體的整改期就直接關停。這些政策風險實際上是阻礙金融對小微企業支持的最為重要的問題。
商業性金融如銀行會考慮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收回收益,但小微企業的風險確實超出了銀行風險可控的范圍,這才是小微金融難點的最為核心部分。在需求層面上,如何更好地改變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是一個重要命題。這其中涉及到綜合的政策,如行政成本、環境成本、稅收成本以及小微企業的自身發展能力等。如果能改善上述問題,就能降低小微企業破產倒閉的概率。實際上,這些均是阻礙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重要的原因。
從目前來看,小微企業融資的風險成本是高于資金成本的。這時如果只單方面去降低資金成本,是解決不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因此,如何將風險成本降低,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在金融層面上如何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的資金成本,一方面需要央行給予支持,讓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保持合理充裕,并將市場利率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另一方面,則要將層層加碼的融資鏈條盡可能簡化,將這部分成本盡可能降低。
對于降低風險成本,一方面要通過信息收集更好地獲取小微企業的征信情況,將小微企業的風險準確地評估出來,以降低其風險成本。而基于數據對小微企業進行更為精準的風險防控,則可以將壞的客戶篩選出去,從而更大程度上降低小微企業的風險成本。
還有一種方式可以進行有效的風險分擔,即風險分擔機制的介入。當前,很多地方政府成立了融資擔保基金,國家層面也有融資擔保基金,如今年7月剛成立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其今后三年可累計支持相關擔保貸款約5000億元。這種政策性融資擔保機制的建立,將可以有效降低商業性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更好地對小微企業進行金融支持。
另外,對于現行的產業鏈開展一定模式的業務創新,也可以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如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都是中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對供應鏈核心企業展開合作,對上下游企業展開授信或者進行信用評估,從而達到風險有效控制的目的。
中國外匯::我國金融機構做“小微金融”,面臨哪些難點?亟需在哪些方面進行突破?
BIM主要是指建筑信息模型,近幾年,BIM技術在建筑行業設計、建造、管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依托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構建模型,實現了建筑信息模型的全方位與多元化。另外,BIM技術是事前模擬技術,在建筑設計、施工及運維方面意義重大,可以通過預測的方式得出其問題,并制定有效的改進方案,提高質量,創造更大的價值[2]。
曾剛:我國傳統的金融機構雖然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但由于長期從事商業性業務,加之風險厭惡程度較高,較新興金融機構,傳統銀行在開展小微金融時仍面臨不少障礙。一是金融理念相對滯后。由于小微金融業務風險大,市場拓展難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很難實現商業的可持續性。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傳統銀行缺少動力進行有效的產品和業務模式創新,從而制約了傳統銀行開展小微金融業務。隨著近年來金融競爭的加劇,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觀。二是信息不對稱較為嚴重。服務網點和分支代理機構上的劣勢讓傳統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金融信息了解不夠,無法對客戶的信用風險進行有效評價,容易出現較高的不良資產風險。三是交易成本偏高。與新興金融機構相比,傳統銀行可能面臨更高的交易成本,主要體現在管理成本上。其一,物理網點的運營成本不斷上升;其二,人力成本偏高;其三,對金融科技應用的滯后導致其運營成本偏高。
當前,我國金融機構還面臨運營成本偏高的問題。小微企業“量多、額小、面廣、分散”,具有區域性、周期性、多樣性等特點。信貸流程都是相同的,但小微企業相較于大企業維護成本就會較高,風險成本也會很高,銀行會面臨規模不經濟的問題。
為了對上述阻礙小微金融發展的問題進行突破,一方面需要在風險管控方面提供更好的方法。降低風險成本,要廣泛收集數據,采用線下、線上、線下+線上的模式,盡可能解決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將有效進行風險控制。第二方面就是要降低運營成本。當前數字化將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利用大數據、通過網絡收集數據進行客戶分析,可以有效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政府還需進行政策介入,承擔必要的扶持工作。政府要積極改善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主動承擔風險,建立相應的風險分擔機制,如融資擔保機制等,來撬動商業銀行更好地助力小微金融。第三方面則是監管政策方面的系統化。現在我國有不少支持小微金融發展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往往存在著不協調因素。未來,只有對相關政策進行整合,并在監管層面上進行引導,如可以適度提高銀行對小微企業的風險容忍度,在風險權重方面對小微企業貸款豁免資本等,才能更好地助力小微金融的有效發展。
中國外匯::互聯網金融也可以助力小微企業成長,您建議銀行如何發展互聯網金融來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的核心著力點在哪些方面?
曾剛:隨著小微企業的經營逐步走向互聯網化——數據化,商業銀行的小微金融出現了新的機遇,一方面需求普惠性特點更明確,長尾客戶價值顯現;另一方面,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解決小微金融業務收益覆蓋“成本”與“風險”問題更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及緊迫性。因此,商業銀行應主動適應新經濟、新金融的發展趨勢,加快金融科技(Fintech)在小微企業金融上的運用,運用互聯網、數字化的相關手段,重點探索數字普惠金融之路。
通過互聯網收集小微企業的數據成本很低,且準確性很高,并能通過業主的資金流水情況,預估其未來的資金借貸需求,預測小微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甚至可以根據小微企業的資金收付情況,預估其未來貿易融資的體量,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理財產品,對小微企業的全方位金融發展需求進行有效滿足。目前,主要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推出了針對小微企業的網絡貸款產品,相較于傳統人力資源密集的小微信貸模式,數字普惠金融將逐漸成為行業主流。
關于服務小微企業的核心著力點,一是建議商業銀行注重場景平臺的搭建,能夠通過不同場景不斷獲取相應數據;二是注重大數據本身的積累,能夠通過數據的積累來勾勒出小微企業業主的風險點;三是注重數據處理能力、計算能力等,將銀行的高效率與小微企業的需求進行匹配。
中國外匯::小微金融的未來發展前景是什么?
曾剛:我們需要對當前經濟結構管理不到位的地方進行規范,將導致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進行緩解,而不是試圖徹底解決。當一味追求徹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時,就會引發相應的信用問題。而徹底解決問題的代價一定是非常高的,會導致金融風險暴露并造成嚴重損失。所以,這里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
對于當前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很多銀行機構已經在這個領域耕耘努力了。建行等國有銀行成立普惠金融業務部并發力特色業務、泰隆銀行等商業銀行立足本地開拓特色信貸業務,網商銀行等則立足線上收集數據進行針對性授信,這些實際上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結果,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已經處于緩解的過程當中。
小微金融未來的發展空間必然是很廣闊的。一方面,小微金融領域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到市場當中去;另一方面,未來小微金融的發展,需要把握一個發展的度,即要保持小微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通過各種業務創新、模式創新等,實現小微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將是小微金融最有可能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