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玲
天空湛藍如鏡,大地綠草如茵。保護生態環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高人們幸福生活指數的有效途徑。多年來,海西州牢牢把握“四個轉變”和堅持“七個結合”,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探索出“三產拉動型”“聯合三產型”“企業帶動型”“轉產轉業型”和“社企聯姻型”等生態畜牧業發展新模式。從最初小而散的傳統模式,到現在全州牧區已有15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組建跨村社、跨鄉鎮生態畜牧業聯合社7個,41個試點合作社入社牧戶1678戶、入股草場1336萬畝、入股牲畜32.5萬頭(只)。建成標準化有機生態牧場6個、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8個,實現了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促進了草原牧區生產、生活、生態的共贏。
20世紀80年代,農牧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度以來,雖然有效調動了牧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畜牧業發展方式。牧區畜牧業增長空間不大,生產活力不足,傳統分散經營的“短板”日益顯現:牧民留在草原發展手段不多,走出去又因缺乏勞動技能且語言不通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嚴峻的現實,對草原的有序發展,頻頻發出預警。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臨著既要保護生態、承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又要實現自身的跨越發展、綠色發展、統籌發展、和諧發展的雙重壓力,如何破解這一重大歷史命題?人與資源如何重新配置?生態畜牧業采用怎樣的發展模式?
為打破這些發展瓶頸,海西州跨村社、跨鄉鎮大力發展聯合社,創新畜牧業經營主體的老格局。這個思路集中到一點,就是通過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著力解決傳統畜牧業經營方式落后、組織化程度不高、發展方式單一、人畜矛盾難以協調等一系列突出等問題,努力實現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產業化發展轉變。通過鞏固擴大建設成效,末位淘汰和激勵后進的原則,開展評估排序和年度績效考核工作,對未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試點社和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非試點合作社進行替換和增補。同時,推行按股份制改造進展情況確定項目建設資金量,資金分配不搞平均,切實提高建設積極性。
在發展成效較好的“天峻玉舟”和“都蘭查汗西里”聯合社設立聯合社滾動發展基金,先后注資900余萬元,建設飼草料加工廠、規模養殖場、屠宰加工廠及綜合大樓,引進優良等級母畜等,努力提升一二三產建設,提升聯合社經濟實體基礎和發展后勁,并適時建立聯合社綜合專業化服務隊和益農綜合服務社。對聯合社22萬畝草地進行劃區輪牧圍欄建設。陸續為聯合社選配18名大學生,解決人才緊缺難題。通過股份合作,讓草原與牲畜以及人力,管理與技術以及資金,得到合理整合和利用,讓農牧民入股合作社更有底氣了。合作社持續規范運行發展有了基礎。草地經營方式得到了轉化,隨之帶來的是生態保護方式的轉變,草畜實現了平衡,牧民增加收入變為現實, 草地畜牧業轉型發展有了方向。
方向對了路子就寬了,要想在這條路上行穩致遠,需要進一步理清思路、提升品質,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產品。目前,以“茶卡羊”“天峻牦牛藏羊”為代表的“三品一標”認證成果有21個。這些成果的認證標志著海西畜牧業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品牌優勢和經濟優勢轉變。品牌效應擴大了,銷售渠道得到拓展。“天峻山牌牛羊肉”“柴達木福牛”一系列具有綠色農牧品牌產品應時而生,這是股份制合作社發展中無形資產總和的濃縮,也是海西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充分適應把握和引領新時代發展的方向,走好質量路才是一份漂亮的、含金量頗高的“雙創”成績單,這也是海西農牧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十年磨一劍。海西州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經過十年來的艱難困苦,已取得明顯成效。一條具有高原特色海西特點的現代高效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鋪展開來:以草場牛羊入股、牲畜按類組群、草場劃區輪牧、人員按技分工、統一集約經營、收益按股分紅。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是一首人富、草美、牛羊壯的草原牧歌,在千里草原上回旋蕩漾,流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