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翠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步伐的加大,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頻頻發生,同時伴隨網絡輿情集群行為的產生,對社會、學校的和諧穩定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文章對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講述了要從提升管理水平、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有效工作機制等多個方面對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進行預防,提出科學的預防措施和合理有效的處置方案,以期實現建設和諧校園的目標。
【關鍵詞】“共性心理” 大學生 群體事件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共享心理”視角下學生群體事件中的思想教育研究》(批準號2017SJBFDY807),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共享心理”視角下學生群體事件中的思想教育研究》(批準號YCYZN/2017/08)。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191-02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的擴招帶來了學生數量的增加,也逐漸顯露出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事件,這就為高校學生管理增加了新的內容。
社會上一些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正是由于大學生的激情熱情在共享心理的導引下釀成的嚴重后果,從而給社會、高校、他人和學生本人帶來傷害和損失。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盡可能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從學生心理共享角度入手,把握“共享心理”視閾下的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特征,了解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相關背景和傳播途徑,有針對性的找出解決辦法。
一、“共享心理”
“共享心理”是建立在信息共享之上的一種心理共生模式,信息科學研究領域認為,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是通過信息共享系統來實現的。在大學校園中,信息共享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影響越來越大,由此也帶來一些心理問題,比如信息依賴,虛假信息等。大學生由于年齡、辨識度、心理愛好等區別不大,心理上有趨同性,必然帶來信息交互的共享性。同時大學生作為信息化時代的主要信息受益者和傳播者,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來源多元,還具有反向導向作用,加之大學期間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期,大學生社會閱歷欠缺,易受外力影響,尤其是虛假、夸張性信息的誤導,甚至會被別有用心的個人和組織利用。
從外部環境來看,“共享心理”的成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群體性生活的環境因素,大學生生活空間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宿舍、教室、圖書館、食堂構成的“四點一線”生活模式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共享性、從眾性特點非常突出,加上同齡人共性強、互補模式影響,“共享”已經是大學生群體心理的一個重要選擇。二是社會環境、原有的教育環境影響,當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許多大學生自覺不自覺的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思維理念,同時由于原來中學和小學階段都是按照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學習生活,使得許多人缺乏必要的獨立性,進入大學后往往心理上還沒有能夠獨立,由此對“共享”產生依賴心理。
從內部因素來看 ,“共享心理”的生成因素主要有這樣三個方面:一是人在成年后的主要情感需要是在家人之外,大學生屬于青年群體,剛剛成年,還處于成年的早期,具有強烈的社會認同需求和被尊重意識,注重群體性評價,在這樣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支撐下,“共享”就成了他們情感的主要出口之一。二是進入大學后,大學生群體之間的信息交流由原來的知識信息交流發展到對不同知識體系、不同技術乃至不同生活方式的交流,鑒于學生入學前生活環境的不同,許多學生在價值觀的形成初期會受到外力影響,而高校又滲透進西方思想,西化的生活方式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影響著大學生,帶離大學生的價值觀,學生容易無所適從,感到茫然,在從眾的大環境下不懂得進退,“共享”就成為他們心理訴求的一個良好出口。三是大學生進入高校后,心理上處于轉型期,當大學生群體事件發生時,在網絡環境下,大多數人抱有僥幸心理,準確地說是社會責任感缺失,片面認為在網絡中傳播或者散布信息不需要承擔責任,加上從眾心理帶來的情緒感染,從而誘發網絡傳播的集群行為。
二、“共享心理”條件下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預防措施
高校應該加強預防,做到防范于未然。只有強化信息動態搜集,健全超前預警機制,為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奠定堅實的基礎。要制定周密的處置預案,做到常備不懈,使防范工作有的放矢。大學生群體事件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因宣傳教育不到位或者管理服務不到位導致的。因此,高校應通過以下兩種形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形勢政策教育、理性愛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遵紀守法意識,提高辨別是非能力、行為自控能力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開辟網絡綠色通道,進行隱形思想教育預防
引導好網絡的輿論導向手段要加強信息管理,學校管理者一方面應該對過激的言論及時屏蔽,防止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也不能一有風吹草動就關閉論壇、屏蔽信息,也必須給大學生適度的表達言論的空間。管理者可以采取引導、疏導的措施,及時公布正確信息進行辟謠、解釋,對一些確實因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后果要及時進行更正、補救,及時給學生滿意的答復。
利用各高校的紅色網站開辟互動空間,邀請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傾聽學生心聲,關心學生疾苦,解決學生困難,營造良好和諧的校園網路輿論氛圍。學校要保證大學生正常的利益訴求渠道暢通,同時還可以建立其他一些制度,如設立一些類似于政府部門中的信訪制度,讓學生可以便利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可以通過開辟專門的論壇、公開校領導的電子郵箱、公開投訴電話等途徑,為大學生提供發表觀點和表達民意的空間。對一些關系到大學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比如評獎評優,要及時、廣泛地征求廣大學生的意見,并注意及時處理和反饋。
(二)運用活動載體,發揮“第二課堂”的思想教育作用
第二課堂融學生的思想修養、知識訓練、學術探討、文化娛樂等于一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第二課堂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自由的選題內容、以小組或團隊為核心的學習小組,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有效激發學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可以更好的適應日新月異的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和四化建設的需要。我們可以以第二課堂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拓展學生視野,為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構筑平臺,在開展這項活動中,主要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才能使第二課堂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為了便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要對課堂教學時間進行適當的調整,安排固定時間為全校性第二課堂活動時間。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輔導教師隊伍。學校要選拔思想好、責任心強、學識廣博且有一技之長的教師擔任輔導教師。在學生中培養活動骨干分子。發揮有特長學生骨干作用,采取以學長學姐帶低學弟學妹,以老組員帶新組員等方法保持各類活動的連續性。校團委和學生會要有專人負責協助第二課堂的工作。第二課堂活動開展較好的組可以試行讓學生自己制訂計劃,自行組織活動,輔導教師只起參謀或顧問作用。以豐富多彩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學生。建立與第一課堂緊密配合的學科小組,如語文、數學、外語、科技制作、等活動小組。這能使第一課堂知識得到加深、鞏固和實踐。還可以建立以滿足學生興趣、開發智力為目的的小組,如計算機研發小組、文學社等。建立以培養動手能力為主的科技活動小組,無線電、、計算機硬件維修、電視錄像、攝影、教具制作等小組。建立以培養體育、文藝人才為目的的體育、藝術團體、各田徑隊、各類球隊、舞蹈隊、合唱團、器樂隊、書法美術小組及棋類組。學校還可組織一些競賽活動,如體育比賽、科技制作比賽、演講比賽、書法比賽、歌詠與朗誦比賽和各種學科競賽等;還可定期舉行科技日、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這樣既可活躍校園氣氛,又能吸引更多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此外,學校還可以配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開設專題組織講座、參觀、訪問、討論等活動,以擴大學生視野,不斷地提高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這樣就可以更好的預防大學生群體事件。
學校通過網絡、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隱性教育,豐富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培養了大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有效地預防了大學生群體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靜等,網絡群體行為的研究述評[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2]吳靜杰等,突發事件下情緒對決策者風險偏好和框架效應的影響[J],管理學報,2016年第6期
[3]王佳敏等,突發事件中意見領袖的識別和影響力實證研究[J],情報學報,2016年第2期
[4]楊慶國等,社會危機事件網絡微博集群行為意向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6年第1期
[5]王天梅等,網絡群體性事件從眾意向的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學報,2017年第11期
[6]參閱中國百科大詞典共享詞條
[7]吳遐等,從眾心理驅使下大學生群體事件級對策研究[J],硅谷,2008年第4期,P104
[8]何國強,大學生群體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管理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5月,P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