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娜
【摘要】素描人體寫生課程教學建設在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通過授課方式、教學資源、考核方式等課程教學建設的探索。從不同方向和角度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具備扎實的人體寫生能力的同時,具備較為深厚的人文素質,成為有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專業課程 教學建設 授課方式 宏觀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J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217-01
素描人體寫生課程教學是繪畫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美術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學生敏銳的審美視野和較強的實踐寫生能力,從而在基本功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也是培養實用美術工作者、美術教育工作者等的重要課程。現在高校素描人體寫生課程所實施的課程設置方案在一些方面不能夠充分適應當下新的美術基礎教育觀念和要求。結合當代社會對美術工作者的需求標準,明確高校美術專業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能體現教與學的互動、專業知識與人文自然科學知識相綜合為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功能。新形勢下對于此課程的教學建設尤為重要,我們有必要來探討一下。
一、傳統素描人體寫生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學模式單一。從宏觀來說現在各美術院校對美術人體素描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平時對著模特對象進行素描寫生的這種訓練方式,讓學生基本上不用任何思考,養成不動腦的習慣,在面對沒有對象的情況下就畫不出來,與后續課程不能融會貫通,事實上是由于沒有進行創造力的培養,長期采取填鴨式教育,老師說、老師講學生缺乏吸收理解的過程,在課堂中缺少互動,學生不能主動學習,而是被動單純接受。長期的單一訓練讓學生創造力都被淹沒了,這樣學生在進行無對象或有衣物遮擋時表現力及思維能力就被束縛了。在美術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是注重課堂,課下從不對學生作任何要求。課堂是老師傳授方法和技巧的學生實踐的地方,但是課堂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研習的內容有限,針對個性化的內容無法完全實施。就很容易讓學生失去一個充滿更多資源有著更好氛圍的創作環境。其實,藝術類的學校是不分課上和課下的,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訓練,氛圍濃,訓練多,自然出的人才也多。學校的課程建設要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課上教學要和課下教學緊密結合否則會越來越遠離社會需要,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教學機制。
其次,是評價標準單一。一般情況下美術課程會以學生在所學某種課程區間完成的課堂習作作為評分的重要依據,這樣只要交出一張好的作品就會得到相應高的分數。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不足。
二、解決相關教學問題對素描人體寫生課程進行教學建設
授課方式建設,采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將學習與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生投入于問題中;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因材施教,當前依據實踐過程與崗位需求,構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訓練體系是課程建設的大方向。培養學生有實踐創作能力,進行課程綜合化及教學模式改革,對課程內容作縱向和橫向的整合,以突出應用型綜合知識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綜合性的素描人體寫生課程。為了適應社會需求,特別是滿足繪畫行業的需要,本課程建設以培養繪畫專業綜合能力為主線,構建繪畫專業“任務驅動,實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專題講授、課堂外實踐探究學習、課堂內分解式講解、課堂演示、主題辨析等多種形式,并輔之以課外查閱、收集相關文獻、資料等形式。
教學資源建設, 如有條件的情況下擴充繪畫室設施,整合現有資源,開設“繪畫作業展示墻”,增加模型、掛圖、教儀等,以低投入高效能的思路加強課程硬件建設。課件上網豐富微課資源建設,進行優秀課程課件制作,將課程資源實現網絡共享。
考核方式建設,不再是一幅作品定分數,而是把課程分成幾部分按百分比系數給分,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積極學習狀態,將分數分配進一步細化分解為20%+20%+60%,即在階段教學中有靈活機動分數學生的出勤、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學習解決的效果、分組式評比等,最后算出綜合得分。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還可以全面評估學生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在學校主動學習狀態的形成。
本課程教學建設有利于了解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能夠把握時代審美取向,關注與美術學相關的交叉、邊緣學科的發展。通過各類專業技能訓練,使學生具備扎實的造型能力,以傳統表現手法為媒介,以創造性思維為指導,從不同方向和角度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具備扎實的人體寫生能力的同時,具備較為深厚的人文素質,成為有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美】梅雷迪斯·D·高爾,沃爾特·R·博格、喬伊斯·P·高爾著,許慶豫等譯:《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2]【日】佐藤學著,李季湄譯. 《靜悄悄的革命——創造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長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