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 劉珊珊
【摘要】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模式建立于計劃經濟時期,雖然社會保障制度經過了歷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覆蓋面小、收支壓力大、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險種類不平衡等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并且分析行成目前現狀的原因,并研究探索了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路徑。
【關鍵詞】社會保障 體系 構建 路徑
十九大以來,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更加強調讓更大范圍的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讓廣大人民群眾走上共同致富、和諧發展、社會公平、精神文明的小康社會。從目前的社會現狀來看,隨著目前我國的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也伴隨著一些社會問題的產生,如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勞動紛爭、上訪事件等也有了增長的趨勢。而這些矛盾的解決,從很大程度上都有賴于社會保障體系對每一個個體勞動者各方面權利的保護。而且,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僅是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它更是一個社會文明、公正、安全程度的具體表現。
一、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發展現狀
(一)養老事業發展出現瓶頸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保健理念的普及,我國人口平均壽命逐漸增高,人口老齡化己現端倪。目前我們己經面臨著一個沉重的現象,那就是養老金支付壓力增大,收支情況越來越不樂觀。同時,養老替代資金比例嚴重不足。而未來20年內將要達到的老齡人口也都養育的是獨生子女,隨著生活成本的提高,生活壓力的增大,未來子女的個人生活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如何承擔養老任務。老人誰來養,老人怎么養,這一沉重的話題,現在已經成為各種媒體的熱門議題。而養老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將給社會安定發展帶來許多不利的不確定的因素。
(二)社會保障體系中,資金來源發生變化
目前,我國的養老金來源主要是職工個人繳納和企業籌集部分。這其中,企業占大部分,職工占少部分。但是,隨著目前國家環保治理及去產能的政策,大量的私營企業面臨著轉型與突破的困境時期,以至于依靠企業這塊的養老資金也沒有了保障。而更多的沒有企業依托的人員,則百分之百靠自己來承擔,這無疑是一個個人幾乎不能承受的負擔。還有大批的人沒有社保,只依靠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這對于養老無疑是杯水車薪。在發達國家中,養老保險金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那就是商業保險。而我國在這方面因為起步較晚,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不規范的操作,也不能被大多數群眾所接受,導致這一部分的比例所占極少。
(三)多層次的社會保障結構有待完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最大的表現在于社會保障資金籌措面太窄和資金來源渠道不夠暢通,支撐結構單一,還不能夠很好的引進基金、股票、以及商業保險。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也因為覆蓋面太大太薄,不能夠滿足日益加大的養老醫療保健的需求。
二、如何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構建多層次的養老體系
首先,需要建設個人繳費與國家補貼相結合的全民養老制度,全民參與數量累積。其次,是完善現有的在職職工強制參與繳納、其他人員自愿參加繳納、個人承擔的繳費形式,共同享有平等的社會養老保險。再者,要加強建設面向全民的,個人自費繳納,享受政府補貼的,商業性的養老保險制度。還有就是建設面向更大覆蓋范圍,低收入、無收入、或農村人口養老保障制度,其資金來源由政府承擔,個人自愿申請,享受國家最低生活保障。
(二)構建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
首先,要大面積的構建個人繳納與國家補貼相結合的,面向全民的初級醫療保障體系。政府要承擔起公平公正的職能責任。其次,要建設面向企業及各行業從業人員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體系,要強制企業職工參與,基金由個人繳納與企業繳納相結合,并多方籌措。其他行業及社會人員自愿參加,并享受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再者,建設大范圍普及的,不同層次的大病補償醫療保險制度,由政府牽頭與指導,有政府職能部門監管,由商業保險公司來承辦。資金來源是自己購買,國家補貼。還有就是,針對低收入或患慢性病的群體,建立醫療保險制度。由政府專項撥款,社會福利機構募捐,個人申請享受長期的最低醫療保障救濟。
(三)改革現行的失業保險制度
面對國家全面扶貧攻堅戰的展開,面對政府扶貧無死角,讓扶貧的陽光照進每一個角落的承諾。各職能部門應該全面提高我國失業及無業人員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大力改革現行的失業保險制度,力爭最大限度的擴大保險的覆蓋面。特別要加強社會保險費用的征繳和運行管理工作。我們不僅能夠對失業人員保障社會救濟,更應該多渠道拓展失業及無業人員的就業途徑,加強再就業的輔導培訓工作。給失業人員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創業機會。各職能部門應該切實抓好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工作,使勞動力市場規范化制度化。切實保障每一位工人的合法權益。
(四)完善政府層面的政策引導
政府應充分發揮其政策設計功能,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應該為社會保障體系創造更加優良的運營環境。首先,要發揮政府的統籌功能,為多層次養老多層次醫療保障提供必要的補充。特別在資金方面,更應該做到統籌安排,重點突破,為各種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持。其次,政府還應從大局出發,要有市場意識,要有長遠的戰略目標,根據不同群體不同層次人民群眾的需要,設計符合國情的,能夠普惠大眾的,科學的長遠的社會商業保險,為相關產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允許更多的養老模式進入社會養老體系。再者,政府要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公民對商業保險的認識,為我國商業保險服務于社會養老機制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也要起到更加嚴格有效的監管作用。并且,政府更應加大改革力度,推進社會養老保險的新模式的發展,促進相關產業的升級轉型。更大限度的發揮民間力量推進養老事業的發展。
三、結語
現階段,我國經濟轉型加快,對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這一體系與經濟發展的水平同步發展,真正實現人人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發展紅利。由于目前收入水平的差距,導致目前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差異。因此,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應該具有針對性。每一個政策的制定,應該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真正做到全覆蓋和保基本的有機統一、協調進行。
參考文獻
[1]余熙.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路徑研究[J].知識經濟,2018(3):79-80.
[2]吁勝華.失獨家庭養老的社會保障體系創建探討[J].納稅,2018(4):214.
[3]樊紅霞.城鄉統籌視角下社會保障實踐路徑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7(10):176-178.
作者簡介:馬思(1982-),女,漢族,河北承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人口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