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
摘要:目前,我國“半城鎮化”現象突出,產業動力不足是小城鎮建設重要瓶頸。合肥市廬江縣白山鎮是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城鎮,存在結構性失調以及對經濟帶動性不足的問題。根據問題剖析,提出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發展第二產業,鞏固發展第一產業的總體目標。以依托生態與山水資源稟賦,培育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持續推進型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為核心要素,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和發展引導。
關鍵詞:合肥市 廬江縣 白山鎮 產業經濟
一、鎮區產業經濟發展背景
白山鎮的產業經濟以農業、漁網、服裝等輕工業加工為主,鎮區有部分商貿集散等傳統三產。但根據白山鎮的三次產業結構來看,農業產值大于其他產業,因此,白山鎮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城鎮。
通過統計數據分析,整體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第一產業發展緩慢,需求制約影響顯著,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不快,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外出務工,糧食播種面呈下降趨勢;
2.第二產業發展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處于傳統的粗放加工、初步加工階段。
3.第三產業主要集中于鎮區的傳統商貿集散與基本服務,對周邊服務性較強,有進一步做大潛力。在濱湖的齊咀村結合環巢湖美麗鄉村整治改造,目前有少量旅游發展。
二、產業發展目標
根據白山鎮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問題剖析,依據上層次規劃對白山鎮產業發展和布局的要求,規劃期內確定白山鎮經濟和產業發展總目標為:“以特色農業為核心引擎、以工業發展為輔助動力、以旅游服務為潛在動力”,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發展第二產業,鞏固發展第一產業。第三產業重點發展旅游服務業、房地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第二產業優化發展漁網加工、服裝制造、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農業重點發展優質果樹種植業和蔬菜種植業,以及生態觀光農業觀光。
三、產業發展策略
(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策略
白山鎮的產業明顯存在結構性失調以及對經濟帶動性不足的問題,采取一定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已成白山發展的當務之急。產業轉型要求基于白山生態環境的高質量要求,推進傳統產業的綠色化進程,施行產業轉型戰略。
突出旅游業的主導地位,以休閑度假、農業觀光為主要發展方向,“做旺旅游業”,以旅游業激活傳統商貿集散、房地產、文化創意等第三產業,進一步促進工業和農業的健康發展。
農業重點發展方向為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農副產品業,促進“一村一品”生產基地,引導村民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戰略
白山鎮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培育,形成持續推進型產業和經濟增長點。應依托優勢產業以及特色產業形成產業亮點的發展戰略思路。
一是要發揮白山鎮的生態與山水資源稟賦,借助環巢湖南岸中樞與合肥都市區一小時的區位優勢,重點發培育、發展都市休閑旅游產業。
二是要繼續發揮白山鎮產業發展的特色,依托資源重點開發工漁網、服裝等產業等。依托廬江環巢湖地區百年的漁網加工歷史,通過高效有力的專業化生產,以國內市場為依托,形成以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動力。
(三)主題文化旅游策略
由于單個項目的吸引范圍小,空間競爭能力低,因此,可以利用自身最突出的資源或旅游基礎,首先樹立明確的旅游品牌,構建主題式文化休閑旅游。白山鎮可依托自身最突出的濱湖、白石天河的資源基礎,白石冬雪的品牌,集中優質資源集約開發,高效利用,以開發濱湖一白石天河景區突破口,打造經典項目組團集群;然后同時拓展“農:田園風光”、“樂:度假休閑”、“文:文化旅游”等其他資源和品牌,豐富其內涵。最后根據這些品牌,最終形成一個重點突出、內涵豐富的旅游環線。
(四)高端農莊旅游策略
農業觀光游尤其是農家樂起步門檻低,已經成為粗陋、低效旅游的代名詞,而根據白山鎮的資源特點和土地情況,農業觀光游是重要的一環,如何跳出農業做農業,跳出農家樂經營農業旅游,不僅需要提升基礎設施配套的品質,更要融入的文化精神,將白山鎮的農業旅游做的高端、高雅、精致,成為合肥區域收入中高層次的人群樂于消費的區域。
建議在白山鎮北部和中部發展規模化農業種植產業,結合萬畝農田整理,開發農業觀光旅游。在鎮域南部地區結合其山地特征,開展林業觀光。
建議對農莊建立星級評定標準,形成良性競爭機制,鼓勵農莊對獨具特色的商標和招牌實施專利申請與保護,形成老字號農莊品牌。
四、產業發展引導
根據白山鎮旅游型生態城鎮的性質,其產業發展主要以農業和服務業為基礎,走一二三產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發展道路。同時根據白山鎮域現狀資源分布特色與發展基礎,強化旅游產業,優化輕工業,做實農業觀光,形成三大產業項目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一)旅游產業
白山鎮首先需強化與提升第三產業,圍繞山水、區位、人文、生態等優勢資源,以“農、林、文、樂、養”五大主題為支撐,打造區域旅游項目集群,如山水觀光、文化旅游、休閑療養、康體運動、郊野公園、高端療養院、主題酒店、國際會務等主題項目,以此突出白山鎮發展特色,做大做強白山旅游品牌,吸引游客目光。
重點項目策劃包括:
休閑度假:以同春社區為核心,開展康體健身、濱湖度假觀光等高端休閑度假活動,短期內快速提升人氣。
戶外休閑:以中部、北部重點村、一般村農林景觀為基礎,開展山林探險、農家體驗等休閑游憩。
康體養生:以同春社區及沿湖村落,發展休閑、養生、釣龍蝦等休閑項目,形成既能吸引都市精英又能滿足大眾需求的戶外康體養生區域。
(二)漁網、服裝輕加工業
漁網在廬江縣地區,起源于傳統手工業,有上百年的歷史,當前產業分布主要集中在石頭鎮和白山鎮。規劃白山鎮依托現有漁網制造產業基礎,攜手毗鄰漁網加工重鎮、石頭鎮,積極為漁網企業拓寬發展空間,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機械織網業發展,延伸相關產業鏈條,在原料供應加工、品種拓寬以及產業配套上下功夫。對切片、拉絲、粗絲、復絲、漁網機械、包裝以及各種休閑漁具項目進行重點扶持,進行產業集聚、強化升級。爭取聯合石頭鎮,一起打造為國內外知名的漁網生產加工基地。
服裝產業是白山鎮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產業,有較好的基礎。規劃通過進一步扶持服裝產業,帶動鎮域就業。
(三)農業產業
依托白山鎮良好的苗木種植基礎條件,擴大苗木種植范圍與種類,打造區域特色苗木種植名鎮,鼓勵農業園區化發展,引導特色農業布局。同時,以優化與延伸第一產業為主要抓手,進一步進行農業結構優化,加大品牌農業的發展力度,并在此基礎上,向農業觀光旅游與休閑體驗延伸,促進農業與旅游的結合與互動,如觀光農業、水產養殖、觀光果林、設施農業、花博園等。將農業生產、農業旅游和農產品加工業銜接起來,推進農業接二連三,主要發展思路為:
1.三生結合,農業生產與生態生活共發展
將“生產、生態、旅游”統籌協調,形成園區“生態一農業一旅游”融為一體的特色產業和經濟發展模式。
首先,生態是旅游農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態旅游農業是以保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為基礎的,做到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生產環境合理組合。
其次,農業生產需遵循市場導向。相對于農村居民,城市居民對非糧農副產品(特別是“兩優一高”的農產品)以及深加工的農產品有著更高的需求。可以根據城鄉需求結構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而提高第一產業的含金量。
而今,旅游農業是以農業資源為依托而興起的一種特殊農業形態。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旅游內涵為主題而開發制定生態旅游農業規劃,而非將所有的農業資源都用來開發旅游,應遵循市場導向,避免盲目投資開發,降低市場經營風險,使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
再次,生態旅游需突出地方特色。要深刻體現出當地的生態特征與人文特征,只有突出了特色,其生態農業發展才能有靈魂,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2.低碳生態,低碳社區與生態農園相和諧:
低碳農業:培育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農業經濟模式,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
低碳社區:低碳社區指在社區,除了將所有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也希望透過生態綠化等措施,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
低碳技術: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高效使用清潔能源而開發應用的創新技術。例如太陽能利用。
3.農旅雙鏈,旅游與生態農業發展共融合
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發展旅游結合一起來,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規劃布局,使農業經營成為不僅包括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而且包括農村觀光游覽,以及與之有關的旅游經營、旅游服務等內容,為游人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服務和供應,滿足他們對鄉土氣息的追求。
現代農業:涵蓋養殖業、名優特色花卉果蔬種植業;種苗繁育、產品深加工、倉儲物流銷售及貿易展銷等功能,形成一條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條;
休閑旅游業:融入農業博覽、科普教育、休閑度假、農家樂、漁家樂等觀光旅游元素等,將休閑旅游貫穿于整個現代農業生產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