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慶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黨的十八大指出文化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同時,國內外的經濟形勢也急劇變化,要想在快速變化的國際形勢中獲得自己的位置,就必須利用文化創新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探究。
關鍵詞:高中生 文化創新 經濟發展
一、引言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驅動方式也變得乏力起來。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轉化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創新也隨之轉變成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文化的創新不僅是要解決生產效率的問題,更多的是去利用知識、人力、激勵機制等無形要素的創新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不過在經濟發展中,協同創新起到的作用更大,即,將文化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協同帶動經濟發展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
文化創新的概念雖然已經提出多年,而且通過文化創新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也十分緩慢,從政府的層面來看,應當著力推動文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切入口,從高中生的視角來看,要想完成文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轉變,必須明白文化創新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經濟發展對文化創新的要求是很高的。明白了文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我們高中生才能夠在未來為文化創新以及經濟發展提供驅動力。
二、文化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轉變的,必要性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眾所周知,我國以往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是以消耗物質資源換來的經濟增長,這樣的增長方式是不健康的,資源始終有限,隨著國內的物質資源逐漸消耗殆盡,經濟增長也遇到了瓶頸,經濟發展的方式急需轉變。
習總書記也指出,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產業革命以及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世界,智能型的技術逐漸開始取代勞動力并將大量的勞動力解放出來。我國在面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應當更多的去思考如何利用文化創新去帶動智能型技術的發展,從而在全球經濟革命時期搶占先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從原來的依靠資源、人力驅動經濟發展轉變為文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
(二)文化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法
第一,加大文化創新的投入。要想文化創新能夠帶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必須實現文化創新程度的加深,而創新是離不開政府乃至社會的經濟投入的,只有文化創新投入的增加才能夠換來文化創新成果的產生,當然,所謂的增加投入并非只是單純的增加經濟投入。一方面,應當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物質上的資本投入為輔,因為要實現文化的創新,必須有大量的行業精英進行頭腦風暴,所以要注重提高現有勞動者的數量。另一方面,要著重實現文化創新內容向技術創新的轉變,盡可能快的將文化創新的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技術應用成果,將創新成果的收益再返回去進行文化創新,加快文化創新的速度。
第二,加強自主文化創新。從我國以外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你,以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技術發展的方式都以學習為主,甚至還有直接將國外技術引進國內實現經濟增長的現象。這樣的模式不是創新而是模仿,不過,這樣的模仿的方式是最適合我們當時的技術以及創新水平的,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不斷與先進國家縮小差距,但,能夠獲得的經濟效益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當下的國內外形勢下,必須要加強自主文化創新,要做技術和行業的領先者,就必須擺脫模仿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最適合國情、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只有自主創新才能使我國經濟二度發展,真正做到引領世界的先進水平,就現今階段,國內也由不少領域通過文化創新實現技術創新而走向世界先進水平的例子,說明加強自主創新,通過文化創新來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是切實可行的。
第三,構建良好的文化創新環境。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創新形勢一直不好,特別是文化創新方面。由于改革開放,國內經濟形勢一直不斷向好發展,國內的經濟環境瞬息萬變,企業為了適應整個時代的發展,被迫要進行文化的創新、技術的創新,由于是被迫創新,導致企業的創新缺乏持久的動力。所以,為了構建良好的創新環境,必須要從企業層面完成思想的轉變,讓企業從“要我創新”變為“我要創新”,讓企業能夠通過文化創新,使文化創新得到的收益能夠遠遠超過創新的成本,這樣才能持續為企業的文化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文化創新調整經濟發展結構
(一)調整的,必要性
第一,產業結構不合理。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總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在持續下降,但是,參與農業的人數卻沒有明顯的變化,造成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是我國的農業生產偏向傳統,勞動的生產率低。這使得大量的勞動力集中在第一產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雖然目前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成果還并不理想,整體的發展水平未達到理想目標,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創新驅動對經濟發展結構進行調整迫在眉睫。
第二,自主知識產權少。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作為世界工廠,以“中國制造”聞名世界,相對應的,對于高科技以及高文化創新含量的技術發展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正是由于文化創新的不足,使得自主知識產權太少,只能采用以勞動力優勢替換技術含量的方式實現經濟發展。由于自主知識產權不足,直接導致我們在國際的競爭力嚴重不足。
(二)文化創新調整經濟發展結構的方法
第一,扶持戰略性新型產業。所謂戰略性新型產業的概念,就是將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進行有機結合,再將結合的產物運用與具體的產業。面對歐美國家依托新能源正在進行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我國更應該從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方面發展新型戰略產業,通過這些產業結合文化創新,使文化創新、科技創新以及工業生產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文化創新來調整經濟發展的結構。
第二,將文化創新與傳統制造業融合。從現今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產業的改革迫在眉睫,一大批傳統產業,如果不能進行文化創新的發展和提升,必然會遭到經濟社會的淘汰,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傳統產業要自主進行知識研發,大力推動文化創新,結合新興產業,大膽轉型,事實上大部分的企業自身都明白創新的重要性,知識缺乏轉型的全面規劃與勇氣,事實上,只要企業從文化創新出發,將文化創新與企業自身相結合,傳統制造業完成自身的轉型就變得非常容易了。
第三,完成服務業的產業升級。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服務業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第一、第二產業的經濟發展乏力的情況下,作為第三產業的現代服務業一躍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自然,要想拉動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對服務業進行大力的文化創新,像電商這樣的服務業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好的完成了從傳統服務業的升級換代,是服務業的一大飛躍。其它行業也應該積極跟上服務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完成服務業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
四、文化創新使經濟發展綠色化
(一)經濟發展綠色化的必要性
在現今這個環境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社會,綠色、生態、環保等概念逐漸變成各個領域的重要指導思想,特別是在過去的十多年里,我國一直以犧牲自然換取經濟效益增長的畸形方式來驅動經濟發展,從而使現在我國的環境問題相當突出,嚴重影響我國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說,經濟的發展完全有必要向綠色化方向發展。
(二)文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綠色化的方法
第一,通過文化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現今經濟發展遇到的物質資源短缺等問題,大部分都要歸結到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問題,我國制造業向集約型企業轉變尚不成功,使得我國的主要制造業能源需求量巨大,環保設施不健全,使得碳排放問題嚴重。所以需要文化創新來為企業的產業創新助力,從而驅動企業內部的綠色發展。
第二,通過文化創新帶動科技創新。在大多數人們心中,制造業可能已經成了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代名詞,但制造業卻是我們生活所必需的,所以,并不能夠一味地抵制制造業,而應該通過文化創新帶動科技創新,用科技創新將綠色生產技術應用于制藥業,從而促進制造業的綠色化,既不減緩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促使經濟發展綠色化。具體可以通過文化創新,采用低碳技術,從而減少碳排放,用清潔能源來替代傳統制造業中的化石能源,完成經濟發展的綠色化。
五、小結
文化創新是整個國家的內在生產力,特別是在現今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大文化創新力度,從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綠色化,最終使我國能夠通過文化創新在即將到來的世界范圍內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獲得一席之地,甚至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