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 趙文瑜 吾米提·努爾布拉提 黃潔



摘要:隨著“互聯網+”政策的推進,互聯網金融業發展迅猛,網絡貸款平臺呈現井噴之勢并在學生中掀起了網絡貸款的熱潮。然而網絡貸款因其管理的不到位、制度的不完善引起了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建立校園網絡金融貸款需求者信息統計體系,從多方面探究影響網絡貸款的各種因素,探討網絡貸款的利弊,并提出完善網絡貸款管理體系的對策。
關鍵詞:校園貸款 風險隱患 監管對策
一、樣本說明
(一)樣本描述
該調查以南京高校在校未畢業大學生為對象。考慮到調查內容涉及大量主觀問題,為使調查所得數據更具說服力、起到對初期調查(線上)的補充效果,項目調查問卷以線下的形式向外擴散。
(二)資料收集統計
共計發放自填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68份,有效回收率為94.67%。
二、需求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從校園網絡金融貸款需求者信息、需求狀況、金融貸款了解狀況、校園網絡金融貸款與助學貸款差別、校園網絡金融貸款存在環境五方面分析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一)校園網絡金融貸款需求者信息統計表
首先通過對調查學生的年齡分布結果得出,在大學四個年級的分布當中,調查對象的分布相對集中在大三;其次在本次回收的有效問卷中,以排除祖父輩為前提條件,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家庭規模大多呈現“2+1”模式,即高校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其需求能被父母盡可能的滿足。與此同時家庭收入與大學生生活費直接相關,也對大學生消費水平構成最直接的影響。
(二)大學生校園網絡金融貸款需求狀況
1.收支平衡程度存在不符的情況,是大學生選擇網絡貸款的直接原因。調查可知,選擇網絡貸款的直接原因是收支不平衡,即月消費超過月生活費。就統計數據看,絕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費與消費水平基本相持,而有33.5%的學生存在月消費額度超過月生活費的情況(圖2),這部分學生便是網絡貸款的潛在用戶。
2.消費觀念與行為是影響大學生網絡貸款的主要因素。
(1)消費觀念。由調查得,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大致可分為:能省就省13%,有計劃的消費7%,想花就花40%,無計劃無想法40%。因為有計劃有想法的消費僅占20%,大多數消費是隨心所欲的,所以在有限的經濟來源下,會出現月消費超支的現象。
(2)消費行為。由于大學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因此不存在巨額消費,但是輕奢品還是有較高的存在比例,其中:數碼電子38%,鞋服和化妝品32%,食品住宿20%,占比較高,也是目前大學生可能超過月生活費貸款消費的主要項目。就數碼電子產品而言,其消費額度一般在10000元以內,多數學生會選擇分期樂等貸款方式,既能獲得心儀產品,又能在能力范圍內還款。
(3)消費方式。如圖3所示,在可以選擇的貸款方式中,占比最大的是螞蟻花唄,選擇理由主要是“阿里巴巴值得信賴,比較安全”、“方便可靠”等。由此可見,對阿里巴巴這個品牌熟悉且信賴所以花唄更受青睞。
3.大學生的社會心理是影響網絡貸款的主觀條件。根據調查,大學生對待網絡貸款的看法:不支持,盡量避免占39.02%;適可而止,量力而行占29.27%;合理利用占17.07%;多加宣傳教育,走正規渠道占14.63%。整體來講,南京高校大學生對于網絡貸款保持理性態度。
(三)大學生校園網絡金融貸款了解狀況
1.大學生普遍對網絡貸款了解不深。首先,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了解途徑太過混雜,其中通過社交媒體上網絡平臺發布的廣告了解的比例達到近乎5成,而大學生剛剛接觸社會不久自我判斷意識不強,再加上所在高校對網貸知識的普及率只有37.38%,因此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都可得出上述結論。
2.網絡貸款對大學生下一階段資金需求是有相對影響的。當生活費滿足不了大學生消費需求時,有近40.58%的選擇通過網絡貸款進行消費。與此同時,在后期進行網貸還款時,自己兼職還款的占到了26.09%,其次是預支下個月的生活費,其比例為17.39%,最后是直接向父母索要占到了4.35%。
3.對于是否利用網貸,大學生的觀點呈現對半分的情況。其中認為網絡貸款是個無底洞的持不贊成觀點的占到了46.38%,而認為能解決暫時用錢需求且自己能合理運用的占到了49.28%,兩種觀點相對持平。
4.據調查結果顯示,有近44.93%的同學獲得過諸如分期樂、螞蚊花唄、京東白條等網絡貸款。因網絡支付購物與支付平臺的發展,學生對螞蚊花唄等較為熟悉,在擁有一定資信的情況下,大學生獲得網絡貸款較為容易。
(四)校園網絡金融貸款與助學貸款差別
對于“網絡貸款”這個相對陌生的詞匯,我們運用相對熟悉的“助學貸款”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搜集資料分析得出大學生網絡貸款的利弊。
1.利:(1)申請條件和手續都較簡單,易操作。大部分貸款平臺,只需要身份證和學生證就可以申請,并且不需要面對面簽約,只要用手機app操作即可,這種操作簡單的方式更加吸引了在校大學生的興趣。(2)審核和放款速度快。比起在銀行貸款的審核嚴格,放款慢相比,校園網絡貸款更能滿足了目前大學生的消費需求。“1分鐘申請,10分鐘審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擔保,最高額度達50萬元”等這些“誘人”的廣告語體現了上述特點。
2.弊:(1)利率高。校園網絡貸款通過虛假宣傳,誘導大學生。例如:名校貸“月利率0.99%”的營銷噱頭,實際換算年利率高達22%,比銀行利率4.5%高出接近五倍。網絡信貸平臺通過虛假宣傳和營銷噱頭,抓住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誘導學生貸款,甚至采取傳銷式宣傳,套牢大學生。(2)超前消費,資不抵債。對于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大學生來說,網絡信貸給予大學生消費一注強心劑,讓大學生更加堅定地去消費購物,然后分期償還貸款。然而常常是剛還完一筆又借一筆,或者因為還不起目前平臺上已經借的貸款,而從其他平臺上再借一筆來還,從而累計欠債無數。(3)催債手法暴力。各個平臺為保證大學生還款,采取的催收手段有的相當暴力,例如:被媒體曝光的裸貸,通過打爆借款人的電話、發恐嚇短信、騷擾借款人的室友、家長、老師的方式催收等,最終導致學生因無力還債而自殺的案例數不勝數。
綜上所述,網絡貸款有利有弊,而不正當的貸款途徑必定弊大于利。大學生作為網絡貸款的特殊群體,貸款機構通常采用誘導的手段吸引大學生貸款。而大學生因缺乏足夠的辨別力而選擇了不正規的貸款途徑,從而深陷網貸的泥潭。
(五)校園網絡金融貸款存在環境
通過數據調查,大學生網絡貸款的宣傳及知識普及力度不強,僅33.33%的學生表示學校有相關的宣傳教育,與此同時,49.28%的學生表示學校有針對網絡貸款的監管與查處措施。學校對于大學生網絡貸款的宣傳教育力度沒有查處力度大,這樣的數據有些不合邏輯。針對這樣的調查結果,能看出學校對于大學生網絡貸款沒有足夠的關注度。沒有政策的把關和扶持,便給大學生網絡貸款帶來了嚴重的漏洞,這是影響大學生網絡貸款現實因素。
三、結論及建議
(一)大學生網絡貸款的影響因素
經調查分析,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可總結為:家庭環境、消費行為、大學生社會心理、網絡金融平臺的普及、金融貸款機構的宣傳與誘導以及學校及相關部門缺乏監管教育這六大主要因素。
(二)針對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的合理化建議——基于學生角度
1.培養良好的消費意識。一方面,可以利用學習之余做一些兼職或實習,通過工作理解到掙錢的不易,進而養成節約、理性的消費意識。另一方面,要摒棄攀比、揮霍、享受這些不良消費意識,要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等工作,體味生活百態,融入社會。
2.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其一,大學生應學會記賬和編制預算,每日簡要記賬,每月一結,從而對今后的開支作出必要的修改,達到控制開支的目的;其二,除了勤工儉學之外,大學生還可以嘗試正規渠道的小額投資,例如股票、基金定投等,這樣的投資風險性不算太大,而且可以培養大學生合理的理財與風險意識,也是對大學生投資能力的提高與實踐鍛煉。
(三)針對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的合理化建議——基于學校和政府角度
1.政府方面: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金融平臺的監管和懲處力度。雖然政府已發布《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等文案,但還應進一步制定出更具效力的法律法規,并聯合金融監管部、公安、工商、工信等多部門,從源頭抓起,對網絡貸款的整個流程,各個步驟嚴密監管。首先,要加強對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金融網站和P2P貸款平臺的全方位監管,堅決打擊欺詐、違法放貸行為。其次,應該提高準入門檻,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對網絡貸款平臺可以經營的業務種類和范圍作出詳細規定,為網絡貸款提供一個有序發展、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
2.學校方面:做好防范和預警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生活狀況。
(1)加強對學生的宣傳教育,樹立學生對網絡貸款流程、途徑、實質、利弊等全方位的認識。大學生之所以會深陷網絡貸款的泥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不完全了解網絡貸款,也沒有做好未來財務規劃的情況下,草率地選擇了網絡貸款。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而加強學生對網絡貸款的認識和教育,是從源頭上防范大學生誤入歧途的有效方法。因此,學校應該定期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和心理健康,定期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將對大學生網絡貸款的防治工作納入到學生管理的日常工作系統中,形成規范嚴格的工作條例。
(2)督促學生樹立良好的社會觀和消費觀。學生之所以會選擇網絡貸款,其根本是由于消費觀念及行為的不當,導致入不敷出。所以,學校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消費觀,是防范網絡貸款的根本所在。首先,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教育學生不盲從、不攀比,引導學生養成合理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的消費觀念。然后,通過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及家庭情況,評估學生的消費狀態,及時發現學生的借貸行為。最后,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聯系,合理支持、適當控制學生的消費支出,幫助學生科學制定消費計劃,做到量入為出,收支平衡。
(3)密切關注學校周邊環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通過調查分析,學生對大學生網絡貸款的了解渠道主要是網絡平臺、社交媒體、廣告、周邊人介紹等方式。這些不良信息的侵入和學校周邊環境的好壞有密切聯系。切實治理無關人員進入校園隨意張貼廣告、開展宣傳或促銷活動,對已經在校內張貼的網貸廣告要及時清理。通過海報、網絡、展板等形式做好有關宣傳工作,同時加強學生網貸的監控與引導。
對于防范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需要政府、學校、學生、家長各方面的重視和努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社會觀、價值觀和消費觀,正確認識網絡貸款,切實保護大學生的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