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妍玥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應用,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開始廣泛普及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國的支付方式隨著互聯網巨頭公司的自主研發推進,與此同時,政府政策大力推進互聯網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消費者開始形成無現金、智能手機支付的生活習慣。移動支付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占據了用戶的支付場景,正逐漸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帶領著中國走向無現金社會。
關鍵詞:移動支付 支付寶 微信支付 無現金社會
一、引言
移動支付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媒介,以其便捷,可操作性強,快速高效的特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國民的生活當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4.63億人,交易規模達29萬億元。移動支付已經滲透到全國,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在線下實體店購物時使用手機結算的比例已達50.3%,即使在四、五線城市,這一比例也分別達到43.5%和38%;農村地區智能手機結算比例為31.7%。
移動支付金額不斷增長,活躍用戶不斷增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支付寶,微信支付成為了行業的兩大巨頭。根據iResearch,按交易規模的口徑計算,支付寶市場份額為61.5%,徼信支付為26.0%,CR2接近90%。而根據央行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三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381.35億筆,金額523.47萬億元。其中,移動支付業務占比20%。移動支付已經勢不可擋的“侵入”了我們的生活,無現金社會正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向我們走來。
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的不斷普及與發展,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全面的探討。韓志雄(2015)分析了移動金融的產生背景與發展前景;楊爍萍(2017)指出了在外賣、打車、單車、超市、便利店等高頻支付場景相繼被瓜分完畢后,公共交通成為BATJ竭力布局的又一大場景;陳曦、田有亮、馬卓和馬建峰(2017)指出了商業銀行移動支付的安全研究,以金融機構的角度,全面梳理移動支付中的安全問題,并對學術界與產業界中相關安全關鍵技術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歸納,并給出了移動支付安全體系設計架構與規劃建議;與已有文獻不同,本文更加系統的梳理了移動支付平臺的發展歷程,交易規模,用戶規模以及使用范圍,并對未來的使用規模,支付場景的發展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二、移動支付的發展背景
2014年堪稱移動支付元年,BATJ四大中國互聯網巨頭都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產品,可是四大巨頭的產品的發展并非齊頭并進。2009年支付寶迎來了自己向好發展的起點,用戶量一路攀升,支付金額與交易筆數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全民狂歡雙十一購物節”中打破全球紀錄。可是在此之前,支付寶的發展卻是不溫不火。2003年支付寶作為滿足淘寶購物發展需求的支付工具而被創立,買家收到商品并滿意之后支付寶才把貨款發給賣家。這樣建立起來的“擔保交易”模式,為買賣雙方建立了良好的信用觀,也為支付寶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截止2017年,支付寶用戶數達到5.2億人,市場份額為54%。
相較于支付寶,徼信支付的發展并沒有那么順利。2013年徼信支付正式上線,但其二維碼支付的方式一直飽受質疑,而后二維碼支付方式因安全性問題被央行叫停也證實了外界的猜疑;在重重困難下,微信支付難以向前。但是憑借其良好的經營戰略,微信支付也逐漸走上發展的正途:打車軟件,自動售貨機,線上平臺,百貨商店支付場景的拓展,與PICC保險合作解決安全問題,充分發揮自身公眾號積累優勢,以及最后的線下路演培養用戶支付習慣等等。徼信支付的真正崛起與2015年春節的“紅包”大戰密切相關,在此期間,搶紅包活動參與用戶達到800萬,領取紅包數則達到4000萬。大戰之后微信支付不斷完善自身機制,同時也不斷完善線下支付即將被廣泛使用的功能。2017年,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達到32%。
對于移動支付,我國政府大體上是支持并鼓勵引導其發展的,而且將移動支付作為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創新服務體驗的基礎設施項目之一。我國政府對移動支付的安全性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度,首先是二維碼使用的安全性,其次是互聯網支付行業所涉及的法律法規,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業迅速的推進了相關法律文件的出臺與執行,表1梳理了2015年7月至今互聯網移動支付的政策規范,供大家參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微信支付與支付寶兩者都是以二維碼為支付載體,相較于以前的一維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條形碼,二維碼擁有眾多特點:安全,不會存在使用銀行卡支付而被盜刷的情況,便捷,隨處可使用,快速,交易成本低于POS機等等的優勢。加之央行于2014年叫停二維碼支付用兩年時間確定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最終又于2016年承認其支付地位,其安全性得到保證。
智能手機的興起也助推了移動支付的發展。智能手機起源于美國,與現代人們使用的最相似的是美國蘋果公司于2007年發布的iPhone。在iPhone系列產品在中國大熱之時,小米,華為等國產智能手機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智能手機以其豐富的可選擇性與娛樂性被人們迅速認可,智能手機的保有率也在快速的提升:2012年就突破80%大關,在2013年更是突破90%,如今已接近95%。
三、移動支付的發展現狀
說到移動支付,不得不提到每年11月11日的“雙十一全民狂歡節”。在那一天,許多買家會選擇以最低的價格清空自己的購物車,民眾的消費熱情在這一天達到最大值,自然移動支付金額也會大幅度上漲甚至達到年內峰值:2017年雙十一,天貓的單日交易規模為1682億元,支付寶無線消費占比高達90%,支付峰值為35.6萬筆,秒,同比增長110%,這充分體現了支付寶的普及程度。
再來看全年的移動支付總量:2017年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是其交易總量依然保持高位:其交易金額增加了39.9億元,達到98.7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交易規模可達200萬億元。龐大的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前景,越來越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中國經濟,以及相關通信技術的發展,將使無現金社會加快到來。
兩大主流支付平臺的應用界面除了基本的支付,信用卡還款,基本理財產品之外,還有著更多的便利著我們的生活的功能:手機充值,生活繳費,訂火車票飛機票電影票,更甚者包含了外賣服務,可謂衣食住行娛全覆蓋。
支付寶服務模式目前分成個人服務和商家服務兩種類型,支付寶對于用戶的免費使用促進了其廣大的用戶基礎,從而吸引眾多商家入駐支付寶,支付寶為商家提供的支付產品、行業解決方案以及第三方服務,從而獲得收入。微信支付也逐漸開始探索盈利模式,2016年3月,微信支付開始對銀行超額體現收取手續費,費率不超過0.1%,而對線下商家收取的傭金則達到0.5%。
兩大支付平臺除了其基本業務以及一系列訂票業務之外,都擁有相同的“城市服務”模塊。支付寶中的城市服務包含了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五個需要支付的部分:“車主”,“政務”,“醫療”“交通”和“綜合”。而徼信則是更加細化的把城市服務劃分成了“常用服務”,“看病就醫”,“車輛服務”“氣象環保”“交通出行”“政務綜合”“便民服務"Jc大板塊。毫無疑問,兩者在擴大拓展使用場景上具有相同的發展方向:將線下支付轉向線上支付,將以前需要親自到眾多辦事大廳做的事轉移到一個手機應用上,力爭做到城市居民生活的全覆羔。
四、移動支付的未來
線上支付在近幾年飛速發展,國內市場也漸趨飽和。兩大主流平臺發展戰略由原來的縱向線上支付爭奪,提高用戶數量和交易規模,逐漸轉向了橫向的拓展支付場景的拓展,其中,公交車和地鐵是現在兩大主流平臺的“主戰場”。2017年,有30個城市的公交,地鐵支持支付寶,乘客只需點開支付寶的“城市服務”,就會出現乘車付款碼,與其他付款方式一樣,掃一下即可完成付款。上海市地鐵也相繼接入了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項目:語音購票與刷臉進站即語音購完票后直接刷臉進站,購票時甚至無需掏出手機,支付寶會直接付款。
徼信也同樣將前進轉向了公共交通:2017年11月,騰訊公司與廣州地鐵團簽約,正式展開智慧交通領域的深度合作。騰訊CEO馬化騰親自參加地鐵掃碼來宣傳騰訊的地鐵乘車碼。去年底引起熱議的首輛智能駕駛公交車“阿爾法巴”也支持使用騰訊乘車碼。此外,2017年12月1日,全國首個長江索道乘車碼在重慶正式啟用。
隨著商家收款二維碼的普及,智能手機和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支付的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百度指數顯示,“錢包”的日均搜索量僅有1463次,出門不帶錢包正逐漸成為習慣。兩大主流平臺也將在8月8日作為無現金日,大力以鼓勵金形式補貼民眾,以鼓勵使用移動支付,這些都推動著社會進一步走向無現金化。
移動支付不僅帶來了支付方式的改變,其對社會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比如,移動支付可為用戶積累信用,阿里旗下芝麻信用的推廣與普及能讓消費者更加便捷的獲得信貸、保險等金融服務,這也為我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重點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營造良好的市場交易氛圍提供了良好契機。而且,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平臺為國家級貧困縣和特困地區提供支付、信貸等服務,逐漸承擔起社會責任,幫助國家以民間資本的形式對我國貧困地區金融扶貧,助力全面小康。
五、結論
總的來說,移動支付是在新時代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強大推力,它促進了我國實體零售轉型創新,推動了國人支付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的社會已經與移動支付密不可分。本文總結了移動支付的主要產品,分析了移動支付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同時展望了移動支付的場景滲透與變革。我們完全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支付已經邁入移動支付的數字化時代,而在不久的將來,現金會越來越快的淡出我們的視野,無現金的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