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國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消費國際化和互聯網等渠道的普及,電子銀行已經成為中國支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跨境商務和個人消費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自開辦以來,由于其便利性、快捷性等優勢而發展迅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由于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與生俱來的靈活性、開放性和自助性,容易成為個人分拆結售匯和異常外匯資金流出入的便利渠道,因此加強對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的監管,提出切實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對維護經濟健康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電子銀行 個人結售匯 管理
一、電子銀行的基本含義
根據中國銀監會頒布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電子銀行業務是指銀行通過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通信通道或開放型公眾網絡,以及為特定自助服務設施或客戶建立的專用網絡等方式,向客戶提供的離柜金融服務。電子銀行業務的種類有:電話銀行、自助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短信平臺。電子銀行作為一種全新的服務渠道,是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主要平臺,對利率市場化后提升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乃至整個銀行業的改革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因而成為進一步增強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二、電子銀行外匯業務的發展
(一)業務發展歷程
2∞7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分別批復招商銀行開辦電子銀行個人結匯業務、工商銀行開辦電子銀行個人售匯業務,這是電子銀行外匯業務的萌芽階段。2011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出臺《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的定義“是指通過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終端等銀行非柜臺渠道辦理的個人結售匯業務。”2013年,下發了《關于規范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接入審核工作的通知》,統一了電子銀行開辦的技術接入規則,確保了電子銀行數據的準確和完整,為非現場監管數據分析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近年來,電子銀行外匯業務發展迅猛,從最初的外匯買賣、外匯匯款、個人結售匯到企業匯款、企業網上結算、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等,電子銀行外匯業務的受眾面逐步從個人擴大到企業,產品也不斷增多。同時,開辦電子銀行外匯業務的銀行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到地方性商業銀行均陸續推出該類業務。
(二)電子銀行外匯業務的優勢
從客戶來講,打破時間界限,為客戶提供實時服務。客戶可以實時對賬戶進行管理;可以及時盯市,方便投資:可以節省客戶的業務辦理成本。從銀行來說,打破地域界限,為銀行發展注入新動力。銀行可以減輕柜面操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業務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擴大銀行業務輻射半徑,增強客戶忠誠度和粘合度。
(三)電子銀行外匯業務的局限
目前,電子銀行外匯業務仍主要分布于外匯管制完全放開無需審核單證的經常項目領域,客戶主要是個人。其他受外匯政策管制領域的對公業務開辦仍較困難,比如企業電子銀行結售匯僅能辦理經常項目項下結售匯,資本項下的結售匯仍需到柜臺辦理。另外,為了控制外匯風險,銀行往往限制客戶辦理電子銀行外匯業務的金額和幣種。
三、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的監管難點
在便利社會公眾辦理業務的同時,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風險點也逐漸暴露,需引起重視。
(一)準入管理存在空白
2011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出臺《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匯發〔2011〕10號),明確了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開辦的技術標準和準入條件。但2015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完善個人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5〕49號)對電子銀行結售匯相關法規進行廢止后,一直未出臺正式的電子銀行結售匯管理規定,現行監管存在空白,對銀行缺乏技術指導及監管約束。
(二)網絡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電子銀行作為遠程交易系統,需要建立完善的身份識別系統,目前各外匯指定銀行對開通辦理電子銀行(網絡銀行為主)均需要憑身份證件及證明材料通過柜臺辦理,建立完善的客戶信息機制,以確保遠程交易信息的安全。電子銀行安全性不僅涉及個人信息,還關系到賬戶資金安全和違規跨境交易風險,更直接影響銀行的商業信譽和金融秩序,各行推出的交易限額、手機認證等等手段有效提高電子交易安全性,但電子技術的革新和個人信息泄露途徑的不確定性,電子銀行交易安全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三)業務數據錯誤率較高
個人通過電子銀行渠道辦理業務時,在資金屬性上填寫隨意大,經常出現貨物、金融和保險服務、運輸、其他服務等用途。由于此類問題多出現在電子銀行,銀行柜臺人員不清楚也無法干涉。個人購匯信息申報的目的是增強金融交易的透明度,提高國際收支數據準確度,但用途填寫隨意性較大。銀行后期落實盡職審核電子銀行數據也有困難,造成結售匯資金屬性與國際收支申報的資金用途或來源相互矛盾,致使結售匯統計項目歸屬錯誤。
(四)對“關注名單”個人的管理欠缺
目前外匯局對個人分拆行為進行區別管理,將借用他人額度的主謀個人納入“關注名單”,對出借自身額度的“從犯”個人僅風險提示,再次違規才納入“關注名單”,且納入“關注名單”后個人只是不能在電子銀行渠道辦理結售匯,仍可通過柜臺渠道辦理結售匯,也可在電子銀行渠道辦理資金匯出入等除結售匯以外的其他業務,管理的威懾懲戒力度不足。
(五)外匯監管的威懾力不足
外匯局發現個人存在通過電子銀行渠道分拆購付匯后,因銀行客觀原因而導致的非人工失誤,外匯局無法進行責任認定,故而對銀行難以實施有效查處,進而滋生了銀行引導個人通過電子銀行辦理分拆購付匯的道德風險。另外,相對金融機構和企業而言,個人流動性大,法律意識淡薄,約束力較弱。即使違規證據確鑿,但要進行實質處罰時,個人不予配合。外匯管理部門面對個人違規問題以及與之相應較輕的查處結果,也缺乏相應合理制約手段,導致個人分拆結售匯違規成本較低,無法通過有效的事后處罰起到震懾效果。
四、防范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風險的建議
(一)加強業務指導和宣傳,引導個人合規辦理業務
目前,由于外匯管理的專業性,一方面,居民個人對外匯管理政策的關心度不足;另一方面,各銀行主體對外匯業務宣傳和指導力度不夠。外匯局應通過各種渠道(如互聯網網站宣傳、“誠信興商宣傳月”形式等)加大對個人外匯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個人遵紀守法,合規辦理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業務。同時,加強開辦個人外匯業務銀行的培訓指導,引導銀行落實展業三原則,在向客戶解讀政策、客戶身份識別、客戶購匯資金使用、事后數據核查以及可疑交易報告等方面切實履行職責。
(二)督促銀行完善相關系統功能
優化銀行內部技術,將個人網銀購匯申請信息與付匯信息系統綁定,做好后臺數據的自動比對,對用途信息不一致的予以退回處理。對網銀版《個人購匯申請書》的設置進行改良,產生電子憑證,使之個人在完成系列操作后能夠后續進行完整查詢。進一步完善基礎信息采集,規范電子銀行個人購匯用途填寫。對于個人購匯用途填寫的“經批準的資本其他”,銀行應進一步填寫外匯局核準業務編號。對于填寫“投資收益、金融及保險服務”等購匯用途,應明確規定此類業務由銀行柜臺辦理,要求其完善境外收款人、購匯用途等核心信息。
(三)完善內控制度,加強對監測和管控
完善電子銀行系統對個人分拆結匯基本特征的識別,對可疑交易應進行事中控制,而不是僅依靠事后監管。如短期內來源于境外統一付款人,或結匯后資金向同一賬戶歸集等異常可疑業務,系統自動終止業務辦理,并提示客戶到銀行柜臺憑相關材料辦理。進一步完善可疑報告制度,銀行應定期評估電子銀行渠道個人分拆結匯狀況,及時向外匯管理部門報告,并采取,必要措施。
(四)完善聯合監管,強化事后監管
與公安、稅務等相關部門之間建立溝通平臺,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同時與人民銀行反洗錢等部門協調,將達到一定金額以上的分拆交易列入到反洗錢可疑交易報告規則中,進而納入統一的反洗錢體系進行監測分析。
(五)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提高個人違規成本
防范非法交易必需嚴把開戶關,真正落實實名制開戶,而這有賴于信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目前最關鍵的就是通過各種數據聯網共享,建立關于個人和機構完善的信用記錄,將個人外匯違規納入個人信用管理系統,增強對個人的信用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