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麗
【摘要】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公民隱私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威脅。目前公民隱私權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缺位、行業自律失范、缺乏對網絡平臺監管的正當法律程序及協調原則、網絡平臺監管機制不健全等,不利于法治政府的形成。在這一背景下,可借鑒正當法律程序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將其運用于網絡空間中,樹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以正當法律程序指導當前的司法改革,強化對網絡監管過程中的程序控制,從而真正實現大數據時代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關鍵詞】大數據;隱私權;正當法律程序
一、隱私權的概念
隱私權的概念最早出現于沃倫教授與布蘭代斯合作的論文中。在該論文中,隱私權被闡述為一種與人類尊嚴等密不可分的權利,它意指對人的平等尊嚴、人格的尊敬。在這個意義上,隱私權既可以是個人的豁免權利,也可以是獨處的權利,它在一定程度還可以維持個人的特性,因此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權利。
二、大數據時代下公民隱私權保護面臨的困境
2018年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網民增長率為5.6%。互聯網普及率為55.8%。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2017年,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4.85億,占總體網民的62.9%,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獲得政務服務的使用率為44.0%。2017年網絡娛樂類應用用戶規模均保持了高速增長,強烈的市場需求、政策的鼓勵引導、企業的資源支持共同推動網絡文化娛樂產業進入全面繁榮期。網絡娛樂應用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年增長率最高,達到22.6%,其中游戲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3.1%,真人秀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1.9%。”
互聯網給人類帶來高效與便捷的同時,也使用戶的隱私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威脅。比如人肉搜索與網絡暴力現象層出不窮,凸顯了網絡時代政府監管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沖突,“侮辱謾罵不是民意,而是網絡暴力”,這些失范的人肉搜索與網絡暴力事件,都是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尤其是近年來,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雖然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民間借貸的范圍,滿足了中小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但借貸平臺的虛擬性與開放性也極易導致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從而侵害公民的隱私權。在網絡空間安全保護方面,我國目前是以技術管制為主,但單純依靠技術手段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當前網絡平臺監管的難題并非在于法治意識的缺乏,而在于對網絡平臺監管的程序控制不到位,造成了監管過程中隨意性大、選擇性執法、執法不公、執法不作為等問題。另一方面,政府在對網絡平臺進行監管時缺乏公民隱私權的協調原則。比如在監管時缺乏明確的目標,造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不當侵犯等。因此,如何有效地維護公民在網絡平臺中的隱私權利,實現網絡平臺健康發展與公民隱私權保護的雙贏,是大數據時代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大數據時代下公民隱私權保護路徑的切入點——建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按照英國法學家丹寧勛爵的解釋,正當法律程序主要是指為了維持司法日常運作的純潔性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規定則如公正審判、調查等。西方法治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程序法治的發展史。法蘭克福特大法官認為西方爭取自由的過程,也是爭取程序性權利以及對其進行保障的歷史。
正當法律程序理念對我國當前大數據時代下實現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有重要價值,這是由程序的獨有特征決定的。程序具有開放的結構和緊縮的過程,隨著程序的逐漸展開,參與者會受到程序的約束,不得恣意任為,這種約束也促進了制度的形成。在今天大力構建法治社會、實現人權保障、樹立憲法和法律權威的大背景下,程序可以作為制度化最重要的基石。從當前政府對網絡平臺的監管來看,要加強監管過程中的程序控制,制定嚴格的法律規則,明確網絡平臺監管的程序,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監管范圍,技術的使用、時間等都應控制在對公民網絡隱私影響最小的范圍內,避免監管過程中出現隨意性大、選擇性執法、執法不公、執法不作為等問題,真正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參考文獻:
[1]葛洪義.侮辱謾罵不是民意,而是網
絡暴力[N].廣州日報,2006.
[2]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中國
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8-9.
【本文系山東行政學院創新工程咨詢項目“新時期完善法治與改革關系的對策研究”(2018ZX00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