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英 李振中
字理識字是利用造字理據進行識字的教學方法,是教育部明確推薦的七種主要識字教學法之一。新時代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已采納這種教學法。它能夠使學生牢記漢字結構,了解漢字形、音、義,加快識字速度,并能使學生獲得字理文化熏陶。
據筆者調研,轉型背景下,地方高師現代漢語課程識字教學,可謂任重道遠。為此,本文從字理文化和識字教學雙視點出發思考提高識字教學有效性的問題。
一、案例引發之問
從一道小學語文識字題談起。
該識字題是用形近字“副”“幅”填空:a.一( )眼鏡,b.一( )對聯,c.一( )手套,d.一( )標語,e.一( )漫畫,f.一( )圖片。
結果是小學生完全填對的極少。
筆者將此題在初中、高中以及所任教的高師本科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卓越班學生中檢測,結果同樣不容樂觀。
測試者完全填對的具體比例是:小學生3.3%(1/30)、初中生13.3%(4/30)、高中生23.3%(7/30)、大學生30%(9/30)。括號中兩個數目,前者是完全填對人數,后者是參加測試人數。
筆者詳詢不完全填對的學生,結果發現,不管是小學生、初中生,還是高中生、大學生,回答基本一致:對這兩個形近字都“能認”“能寫”,但是對具體使用了解不足。
毫無疑問,這“能認”“能寫”“不能用”的問題關乎字理文化和識字教學的根本問題。
二、案例字理辨察
1.“副”的字理辨察
《說文解字》:“副,判也。從刀,畐聲。”[1]副即判,剖分的意思。
《說文解字注》:“副之,則一物成二,因仍謂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謂之副。訓詁中,如此者致多。”[2]
《說文解字》:“剖,判也。”[3]
《玉篇》:“中分為剖。”[4]剖即從中間分開。
《說文解字》:“判,分也。”[5]判即分開。
《說文解字》:“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6]分即分別。從八,(表示分別);從刀,刀是用來分別物體的。
《說文解字》:“別,分解也。”[7]別即用刀切割分解。
《說文解字》:“解,判也。”[8]解即分解。
《說文解字注》:“判,半也。”[9]
《說文解字》:“半,物中分也。”[10]半即物體從中對分(各為一半)。
《說文解字注》:“判,半分而合者。”[11]
至此,不僅可以推知“副、判、剖、分、別、解、半”一類字的共同性字理,其共同性字理的核心義素為【+剖分/分解】,而且可以推知“副”的區別性字理,其區別性字理的核心義素為【+物件中分】【+半分而合】。也就是說,“副”側重物量的對稱性,所指之物往往成雙、成對、成套、成組。
2.“幅”的字理辨察
《說文解字》:“幅,布帛廣也。從巾,畐聲。”[12]幅即布帛的寬度。
《說文解字注》:“凡布帛廣二尺二寸,其邊曰幅。”[13]布帛的寬度,古制一幅為二尺二寸。
《說文句讀》引《漢書·食貨志》:“布帛廣二尺四寸為幅。”[14]
《說文解字》:“廣,殿之大屋也。”[15]廣即四周無壁的大屋。
《說文解字》:“屋,居也。”[16]屋,人們居處的地方。
《說文解字注》:“屋者,室之覆也。”[17]
《說文解字注》:“殿,大堂也。”“堂,殿也。”“殿謂堂無四壁。”“覆乎上者曰屋,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矣,是曰廣。”[18]
至此,可推知“幅”的區別性字理,其區別性字理的核心義素為【+某整物之定寬】/【有定寬之某整物】。也即,“幅”指某一整件物體的一定寬度,或者,指有一定寬度的某一整件物體。一句話,“幅”傾向物量的延展性,所指之物常常有面積、有寬度、有長度、有廣度。
三、案例之問妙解
弄清“副、幅”的字理之后,再回到上述那道小學語文識字題。
按照“四常”原則,即常理、常規、常情、常態,眼鏡當有彼此不可分割的左眼鏡片和右眼鏡片,對聯當有彼此不可分割的上聯和下聯,手套當有彼此不可分割的左手套和右手套。因此,a—c題當以填寫“副”字為宜。
而標語是用簡短文字寫出的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漫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用簡單而夸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圖片是指由圖形、圖像等構成的平面媒體。同樣,按照“四常”原則,不管是標語、漫畫,還是圖片,都當以一定寬度的整件物體呈現,或者說,都當以整件物體的一定寬度呈現。因此,d—f題當以填寫“幅”字為妥。
四、結語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所帶給我們的啟發有四點:
第一,此教學案例足見當前識字教學問題的嚴峻性,同時,足顯字理識字問題的緊迫性。
第二,古人說過,讀書必先識字;不通“小學”,不足以通國學。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整體結構中,漢語言文字學知識系統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今天的年輕人,也許外語說得很“溜”,汽車開得很酷,電腦玩得很轉,恰恰是“識字”這一環節成了弱項。在《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中,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早就指出:“識字這一關如果過得不好,讀書、作文都有問題。所以說,語文教學應該以文字為重點。”[19]
第三,語言文字學界和語文教學界工作者需時刻堅守兩大基本理念。一是基于語言文字運用的語言文字研究和語言文字教學。二是有研無教則空,有教無研則淺。這兩大基本理念最核心的有三點:一是語言文字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研究中抓取精華、吸取營養;二是語言文字研究必須從語言文字教學中捕捉靈感、發現問題;三是語言文字教學必須及時引入語言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為我所用[20]。
第四,在大力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今時代,在中小學語文新課標格外重視語文課外閱讀量的背景中,本文從字理文化和識字教學雙視點出發的新探索、新思考,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3][5][6][7][8][10][12][15][16](東漢)許 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9][11][13][17][1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國書店,1983:318.
[14]王 筠.說文句讀[M].北京:中國書店,2016:284.
[19]呂叔湘.呂叔湘文集(第四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315.
[20]李振中,肖素英,肖小華.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5):1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