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梅
摘 要:在國內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為進一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有必要從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入手,實現對傳統教育的有效革新。為此,在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現存問題入手,提出了幾點基于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思想品德;教學
新課改要求尊重學生受教育主體的地位,開展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工作。思想品德課程作為初中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對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有著直接影響。教育者應該基于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強對教學模式與理念的創新工作,切實提高教學成效,以此發揮出思想品德課程對學生未來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問題分析
1.教學目標方向偏離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仍然未得到高度重視,部分任課老師將其當做一門輔助學科,對該課程的價值與意義認知不夠充分,未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僅僅以應付考試為目標開展教學工作,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雖然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但難以將所學理念應用于實踐中,不利于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
2.教學內容過于乏味
由于校領導及教師對該門課程的不重視,故教育者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多仍然沿用傳統模式,“填鴨式”教學普遍存在,不注意提升課程趣味性,難以調動學的主觀能動性。而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故在該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對乏味內容產生抵觸心理,故教學效果難以提升。
3.并未落實實踐環節
教育者在所開展的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未積極引導學生走入社會,將所學理念與知識應用于實踐環節中。這種形而上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認為思政教育只是在說大話、空話,難以真正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也容易由于教學內容的形式化,導致學生不重視該門課程。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成效的對策
1.革新固有教學理念,設置合理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切實保障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教育者有必要革新傳統的教育理念,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價值與意義有一個充分的認知。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初中生受教育者主體的地位,加強與他們的溝通與交流,進而在充分了解其個體化差異與多元化需求的基礎上,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其次則需要讓學生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論,最后則應該在學生充分掌握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環節中。教育者要基于所設置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群體的差異,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以此為教學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礎。
2.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革新固有教學方法
在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上,教育者應該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進行適當優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以提升教學效果。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對教學內容進行圖像化處理,將原本乏味的文字性內容以漫畫或視頻的方式呈現,以此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教學過程中。另外,還需要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可基于問題教學法,在教學的過程中設定具有一定難度梯度的問題,并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按照學生本身的層級,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選擇對應的學生進行交互,鼓勵學生加強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理論
知識。
3.加強教學實踐工作,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為確保教學實踐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育者可以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對社會問題的辨識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學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時,應該合理布置一些與思想品德課程相關的實踐類作業。如,可引導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社會兼職等,讓學生能夠從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在實踐環節中,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環節中。另外,在學生完成實踐后,還應該讓學生提交實踐報告,并在認真審核作業的基礎上給出合理的評價。對于報告優秀的學生,可以由其向全班介紹經驗,充分發揮出學生個體的帶頭作用,同時需要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應用思想品德理論知識的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該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未來的走向有著直接的影響。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學生,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引導學生在掌握思想品德課程理論知識的同時,將其高效應用于實踐環節中,以此切實發揮出思想品德課程的現實價值,為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吉來.新課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新視角[J].華夏教師,2018(14):31.
[2]黃英華.初中思想品德新課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導刊(下旬),2017(4):149-150.
[3]于鳳榮.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118.
[4]張健.試析新課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J].學周刊,2014(11):6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