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鑒賞能力是高中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高中語文課程中的古代詩歌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基礎性課程。本文將對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內容及重要意義進行分析和研究,同時提出在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對策。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審美鑒賞能力;培養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核心素養備受關注。作為高中一線教師,更要了解核心素養的內容,借以指導我們的高中課堂改革。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古代詩歌是高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鑒賞能力對于培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高中詩歌教學的現實來看,學生雖在小學、初中背誦了不少古詩詞,但鑒賞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加強對詩歌教學過程中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的研究有著積極意義。
一、 審美鑒賞能力培養概述
審美鑒賞能力培養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優秀篇章體驗、欣賞、評價美的能力及品格的培養。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詩歌作為我國古典藝術的精華,因其意境優美,形象鮮明,感情豐富,對提高學生文學素養,陶冶情操、培養性情具有巨大作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代詩歌都是精選名家經典作品,無論是其創作手法,還是語言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審美鑒賞,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都具有積極作用。
二、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中,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策略
(一) 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抒發情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內容,而情感來自詩人對生活的體悟。體悟生活是學生構建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理論基礎。教師根據新課標具體要求及學生實際情況,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裁減、加深等處理,達到最大教學效果。生活為語文學習開辟了廣闊的天地,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及重點也隨之發生變化,我們應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具體來說,教師不僅要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與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給學生布置具有實踐性特點的作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感悟能力,然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描繪生活、思考生活,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如筆者在教授柳永的《望海潮》中,聯系自己本土的風物人情,指導學生模仿柳永的詞,以家鄉風物為內容,創作自己的《望海潮》,學生寫出了不少佳作。這樣一次實踐既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和熱愛,也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柳永在《望海潮》中蘊藏的情感。再比如教學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這首詩歌情感隱晦,主題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不長的人生歷程中一些難以言說的情感或經歷,然后再品味詩歌尾聯的兩句,學生會感受到這首詩說出自己內心的一種莫名的情緒,而教學難點也就輕松解決了。
(二) 充分利用詩歌背景,激發學生興趣
古代詩歌教學注重“知人論世”的手法。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一起收集關于作者資料,了解相關背景,使學生能夠更好理解詩歌內涵,并引起學生更大的學習趣味,進而培養起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比如在學習蘇軾的詩歌時,教師可以對作者進行介紹“他是詞人,是散文家,是畫家,是書法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美食家……”,如此新穎的作者簡介,能夠激發學生對作者的興趣,并與教師共同參與到對詩歌審美鑒賞過程中。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教學利用詩歌相關背景和故事,并借助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給予學生視聽方面更直觀的感受,以創建良好的審美鑒賞教學環境,讓學生內心與所鑒賞的詩歌產生共鳴,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再如教學白居易的《長恨歌》,教師可以剪輯一些影視作品比如《妖貓傳》的電影片段來導入新課,介紹背景及創作緣由,這樣既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這首敘事長詩的興致,更能引導學生把握這首詩歌的題旨——對唐玄宗荒淫誤國的批判,對兩位主人公愛情的同情,提高學生對于詩歌中表現的復雜歷史事件的辨析能力。
(三) 重視對學生鑒賞方法的引導,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詩歌鑒賞與其他文本的閱讀方式不同,需要鑒賞方法作支撐。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教給學生具體的審美鑒賞的方法,并指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總結,最終實現“授之以漁”目標。在教學中,常見的方法是借助一個單元的詩歌進行審美鑒賞方法的專題講授,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點。如對詩歌意象教學,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列舉典型的案例《天凈沙·秋思》,并讓學生談談自己讀后的體會和感受,一些學生會感受到孤寂、凄涼,教師借機對其進行解釋,并闡述意象即指內在的主觀感情與外在客觀事物有機整合的具體表現。如柳的意象往往于離情別緒相關,月的意象與思鄉、懷遠相關,杜鵑啼叫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而梅花往往是高潔人格的象征等。學生認識了這些意象的內涵,進而能夠認識和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感情。這樣才能學會審美鑒賞,提高自身鑒賞能力。
再比如詩歌常用的藝術手法有比喻、夸張、擬人、對比、烘托、比興、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讓學生明確這些手法所體現的藝術效果,這樣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句詩,連用了三個比喻,“急雨”“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是喻體。學生根據比喻的表達效果,就仿佛能聽到琵琶演奏出的或繁密沉濁或輕柔幽細或清脆圓潤的美妙樂聲。再如學習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詞當中的用典,辛棄疾正是化用了莼鱸之思、求田問舍和樹猶如此三個典故來抒發自己有家難歸的思鄉之情,以及對侵略者、對南宋朝廷的憤恨和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抑之情。學生掌握了這三個典故,才能更好體會作者這種強烈復雜的感情。
(四) 訓練寫作能力,調動學生思維
詩歌是一種語言凝練、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詩歌尤為突出,聯想和想象是其突出的特點。教師應結合詩歌語言特點,訓練學生描述詩歌意境,或擴寫、改寫詩歌,以鍛煉學生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在杜甫《秋興八首》(其一)與《登高》的比較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現這兩首詩歌前兩聯寫景的畫面,學生通過品讀詩句、觀察畫面,充分發揮想象力,還原詩歌中的場景,并運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出來,能夠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畫面描述能夠讓學生明確兩首同是描寫秋景的不同之處,進而能夠逐漸體會到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特點,并摸清古代詩歌的脈絡。此外,教師還可以訓練學生寫作詩歌鑒賞小短文,以此鍛煉學生審美鑒賞能力。鑒賞小短文字數在200~500字之間,可以是針對整首詩歌,也可以是針對某一句或幾句詩句,可以就其中的語言風格、藝術手法或思想感情、作品主題等方面進行賞析。通過這樣的練習,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真可謂一舉兩全。
綜上所述,高中詩歌教學作為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的重要課程,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密切關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及高中學生知識儲備特點,引導學生掌握審美鑒賞方法,訓練寫作能力,并加強對詩歌背景、作者創作意圖的介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進而提高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魏娜.古代文學史教學中學生賞析能力薄弱的現象及對策——以詩歌鑒賞為中心[N].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4(01):87-93.
[2]潘登峰.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2):54-55.
[3]黃紅霞.談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多義性解讀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26):212-213.
作者簡介:
張涓,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