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驗證生物含有能量”為例,分析比較新舊教材中實驗設計的優缺點,并對這個實驗提出了新的改進方案。
關鍵詞:驗證食物含有能量;實驗設計;分析;改進;反思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學習生物最有效的手段。許多生物現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各種生物體的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觀察清楚,生物學的理論也是人們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通過實驗,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提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可以發現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實驗教學在整個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教材中的每個實驗。
對教材中實驗的改進也是近年來中學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筆者仔細比較了蘇科版2012年版本《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以下簡稱新教材),比2004年版本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有了明顯的改進,尤其是實驗部分,部分實驗進行了調整和改進,這些改變值得教師去仔細分析和領悟。筆者以新舊教材“驗證食物含有能量”為例,分析了新舊教材中此實驗的優缺點,并對“驗證食物含有能量”提出了新的改進方案。
一、 舊教材中“驗證食物含有能量”
1. 按下面圖1安裝實驗器材。在錐形瓶里加入100mL自來水,塞上瓶塞,插入溫度計。注意溫度計前端不要接觸瓶底,記錄起始水溫。
2. 取1g干燥的食物(最好含有較多的脂肪),用解剖針固定食物,在酒精燈上點燃后迅速移入錐形瓶下方,對水加熱。
3. 待食物燃盡時,記錄最終水溫。
4. 用不同的食物進行實驗,將實驗結果填入下表1。小組間進行交流,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較多。
本實驗選用生活中常見的花生為實驗材料,通過燃燒花生使水溫升高來驗證食物中含有能量,形象直觀易操作,貼近生活學生也容易理解,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第一,錐形瓶不能用來直接加熱,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用三腳架支起進行加熱,能量損耗大;第二,敞口的錐形瓶會散失很多熱量,導致實驗結果有誤差;第三,錐形瓶中水太多,1g的食物使水溫上升不明顯;第四,未稱量燃燒后殘渣的質量,學生不清楚能量的放出是因為消耗了食物中的有機物。
二、 新教材中“驗證食物含有能量”
新教材“驗證食物含有能量”裝置圖如圖2所示,新教材在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試驗裝置的改進及改進之后的優點:第一,實驗儀器的改換,由試管替代了原來的錐形瓶,試管可以直接進行加熱,不必再用石棉網和三腳架,減少了燃燒過程中能量的損耗;第二,新教材水量進行了改變,舊教材中錐形瓶內加入100mL清水,溫度上升緩慢,新教材中試管中加入20mL清水,溫度上升快,并且花生燃盡之后水沒有出現沸騰現象,準確測量水的最終溫度,提高了實驗的準確度,如果試管中水太少,則有可能出現花生還未燃盡水已出現沸騰現象,則無法得到水溫上升的實際溫度,所以選20mL清水量最恰當。新教材相對舊教材有了明顯的改進,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圖2
三、 對新教材中“驗證食物含有能量”的改進
針對教材中的實驗,我們老師有必要去研究透徹,并進行一定的改進和創新。對于新教材中實驗還存在問題,筆者覺得還有以下幾點可以進行改進:
第一,對于實驗材料,書本教材選用了1g花生,我們可以再選用1g黃豆和1g玉米分別進行實驗,花生中主要含有脂肪,黃豆中主要含有蛋白質,玉米主要含有淀粉,通過燃燒這三種物質使水溫升高,我們可以粗略比較出脂肪、蛋白質和淀粉這三種營養物質中能量的大小,并且有助于學生理解脂肪、蛋白質、糖類是人體的三大功能物質。
第二,試驗裝置進一步完善,前面提到過,敞口的錐形瓶會散失很多熱量,同樣敞口的試管也會散失熱量,我們可以用帶孔的橡皮塞封閉試管瓶口,即可固定溫度計使其與瓶底保持一定的距離,又能減少熱量的散失,減少測定值的誤差。
第三,實驗表格的改變如表2,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少測量誤差。先記錄起始水溫,再記錄燃燒1g花生后最終水溫,得出水溫上升值,重復測三次,取平均值;再用同樣的方法測黃豆和玉米的水溫上升的平均值。
第四,增加一個步驟,稱量燃燒后灰燼的質量,讓學生明白燃燒后食物的質量減輕了,幫助學生分析能量的釋放是與消耗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 反思
本實驗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1)花生在點燃時,以及把點燃的花生移到錐形瓶均會損失一部分熱量;(2)燃燒物容易掉落桌面,影響測量結果。針對實驗中出現的這種情況,布置學生課后思考、討論,搜集更好的改進方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五、 總結
筆者僅以“驗證食物中含有能量”這個實驗的比較說明了近幾年教材中實驗的改進,還有很多例子值得大家關注,比如以往“驗證綠葉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檢驗二氧化碳是用澄清石灰水,新教材用BTB溶液代替;“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新教材用毛糙的玻璃板代替了硬紙板等,這些微小的改動都值得我們老師去關注細究。我們的書本教材一直在改進和完善,它是課程建設的基礎,是一項長期的動態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會隨著研究成果、實驗條件和人才培養要求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因此,不斷更新實驗內容,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是實驗改進永恒的主題。教材的編寫應該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將現在的實驗內容以科學、生動的形式貫穿于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
教材的更新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掌握分析教材、質疑教材、改進教材的能力,并且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不拘泥于課本知識敢于設想,對原有的實驗裝置、操作步驟等進行大膽創新,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方便操作。這種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精神才是當代中小學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廣全.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實驗教學的重要性[J].中國科技投資,2015.
[2]王雪紅.淺談生物實驗的重要性[J].實驗平臺,2014.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上冊)[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4]義務教育教科書[M].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孫雁群,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江蘇省太倉市,太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