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東
黃河流域面積約75萬平方公里,涉及青海、甘肅、四川等九省區。2015年,黃河流域常住人口約1.3億,占全國人口的9.1%,其中城鎮人口約0.7億;GDP總量約6.28萬億元,占當年全國GDP總量的9.28%;三產比例約為9:47:43,工業增加值占比高于其他流域的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間,黃河中上游被列入全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漸深入。“十二五”期間,黃河中上游流域COD(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分別為14.5%和11.4%。主要污染物總量大幅削減,有力支撐了流域水環境質量的改善。
2006至2016年,黃河流域水質由中度污染改善為輕度污染,國控斷面Ⅰ~Ⅲ類比例提高了20.2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降低了15.7個百分點。其中,干流Ⅰ~Ⅲ類比例升高了37.7個百分點,消除了劣Ⅴ類。2016年COD、氨氮濃度較2006年分別降低19.1%、54.1%。
一是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2016年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602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59.2%,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黃河流域用水結構中,農業用水占71.6%,工業用水占11.1%,生態環境用水不足5%。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與黃河流域徑流量年內分布不均的特點疊加,造成部分支流生態流量不足,河流的生態環境功能受到影響。
二是工業污染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控制。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大量企業及工業園區沿河分布,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等高耗水、高排污行業集中布局,而污染治污水平、環境管理水平和環境風險防控水平相對落后。近年來,黃河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2018年環保督察中發現的部分企業非法排污、超標排污等問題,也說明工業企業實現穩定達標排放任重道遠。
三是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負荷率偏低。根據2015年統計數據,黃河流域550座污水處理廠中,運行負荷率不足60%的有273座。甘肅、內蒙古、寧夏三省區這一問題尤為突出,運行負荷率不足60%的污水處理廠比例分別為76.1%、62.5%和57.7%。
四是部分支流水環境質量仍然較差。2016年,黃河流域145個國控斷面中仍有13.8%的斷面劣于Ⅴ類,主要分布在汾河、涑水河、大黑河等。其中汾河流域為重度污染,劣Ⅴ類斷面比例為61.5%。
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深入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建立并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變化。
國務院機構改革把原環保部職責和六個部門的八項職責整合,實現了監管者統一、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職責統一,在行政管理層面打通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為系統做好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針對重點領域,抓住薄弱環節,打好三大保衛戰和七大標志性戰役。其中的水源地保護、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都和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密切相關。
2017年,環保部部長李干杰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12444”思路,即圍繞一個目標(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堅持兩手發力(一手抓污染減排,另一手抓擴容)、突出四種水體(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體、黑臭水體、劣Ⅴ類水體、入江河湖海不達標的排污口水體)、加快四項整治(工業園區、生活源、農村面源的污染防治和污染整治,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強化四個支撐(強化執法督察、強化流域的協調和統籌、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宣傳引導),構建了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脈絡。
結合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特征以及國家宏觀治理要求,對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思路思考如下:以改善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構建基于控制單元的流域分區管理體系,通過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著重解決黃河流域的突出水環境問題;其中,上游及支流源頭區以水源涵養和水質維護為主要任務,中游區以水污染物削減為主要任務并重點解決汾河等主要支流污染問題,下游區以黃河口等重點濕地的生態修復為主要任務。
一是深化分區管理。應在國家已經建立的三級分區體系基礎上,充分考慮省、市、縣的管理需求,利用已有各級水質監測斷面,細化控制單元劃分工作,力求在控制單元層面建立起明確的污染源-水質輸入響應關系,逐步形成基于水質目標的清晰量化的環境準入、排污許可、工程建設要求,提高治理的針對性和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二是強化污染控制。工業污染應重點關注工業集聚區的污水集中治理設施建設及自動在線監控裝置應用,造紙、食品、釀造、化工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穩定達標等,通過加強企業環境監管,落實企業污染的主體責任。生活污染防治應重點關注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與改造、污泥處理處置、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方面,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按照種養結合的思路,重點開展大黑河、汾河、渭河、葫蘆河、都斯兔河流域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在種植業污染治理方面,以汾渭平原和河套灌區為重點,實施農田退水污染控制、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優先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匯水區等敏感區域的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深入開展三門峽、小浪底水庫匯水區域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
三是強化生態擴容。合理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和再生水循環利用水平,分期分批確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位),作為流域水量調度的重要參考,維持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實施退田還湖、河岸帶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植被恢復等綜合治理措施,恢復濕地生態功能。
四是防范環境風險。一方面需加強飲用水安全風險防控,關注從飲用水水源地到用戶水龍頭的風險點識別并系統解決;另一方面需加強沿黃化工園區和工業企業的風險防控,從原材料使用、生產工藝采用、污染物處理處置措施的全過程管控,到突發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制定及演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