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志敏
科學節是多種活動形式的綜合呈現,雞尾酒是兩種以上飲料的混合事物。雞尾酒講究色香味兼備,追求藝術品位與審美體驗;科學節也注重多種感官的體驗,追求科學與藝術的融合。這樣看來,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科學節與雞尾酒,實則有著靈魂的相通。辦好一個科學節,正需要策劃者有配酒師一樣的想象力、審美感知力和執著。
科學節是當前世界上十分流行的科學傳播形式,它借鑒藝術節的清新風格和慶典形式,面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技術,通常在城市中舉辦。
在國內,媒體報道經常用“科普盛宴”“科普大餐”這類字眼形容科學節的豐富、盛大和廣受歡迎。盛宴或是大餐,顧名思義,都是多種美食的匯聚,意味著視覺上的更強沖擊、味覺的更優體驗和更豐富的營養與能量。這樣比喻科學節至少有兩層含義:其一,科學傳播是公眾精神層面的需求,屬于有益的精神食糧;其二,科學節作為一種綜合形式的科普活動,被認為是包含更豐富的內容、更多樣的體驗以及更多元的價值和功能。有研究表明,當前,科學節在40多個國家都有開展,數量接近150個,遍布五大洲。其中,英國和美國舉辦的科學節數量最多,其所在的歐洲、北美洲相應也是科學節最集中、最盛行的大洲。
科學節的故鄉在歐洲。1989年,世界上首個現代意義的科學節誕生在愛丁堡,它就是全球聞名的愛丁堡國際科學節。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首先出現在愛爾蘭,這其中既有偶然成分,也是一種必然。
說它偶然,是因為愛丁堡國際科學節的舉辦最初只是源于某個人的提議。提議者叫Ian Wall,是愛丁堡城市委員會經濟發展部的高級官員。早在1985年,為加強歐洲的文化宣傳,歐盟范圍內開始評選“歐洲文化之城”,每年有一到兩個城市可以獲此殊榮。對入選城市而言,“歐洲文化之城”的桂冠不僅可以帶動本地的文化交流,也能促進城市經濟發展。1988年,愛爾蘭城市格拉斯哥被選為1990年的“歐洲文化之城”,而蘇格蘭首都愛丁堡,一座以藝術節著稱的旅游文化名城卻榜上無名。這個結果讓愛丁堡人大吃一驚,更不免失落。在這樣的背景下,Ian Wall 提出,愛丁堡應該打造一個新的城市名片,要在來年的4月份舉辦一個科學節,與本城市集中在9月的各個藝術節相呼應,從而拉動復活節期間的旅游和經濟。對此提議,反對和贊成的聲音都有,但幸運的是它最終還是被采納了,于是有了1989年4月的首個愛丁堡國際科技節。
與此同時,愛丁堡國際科學節的產生也有其必然因素:一個是英國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的發展;另一個是愛丁堡發達的節日文化。
二戰以后,英國公眾對科學的態度“起伏不定”,從戰后一段時期內的熱情與興趣轉向后來的失望甚至敵對。這導致科學家在科學傳播舞臺上的迷茫和撤退,也影響到政府對科學界的投資力度。在此背景下,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發表《公眾理解科學》,全面介紹了英國教育、工業、政府、傳媒等社會各界開展科普工作的情況,并提出進一步提高英國公眾理解科學水平的一系列措施。報告發布后,在英國相關業界引起很大反響,并促成英國公眾理解科學委會員(COPUS)的成立。英國公眾理解科學委會員是一個由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科學促進會和皇家研究會代表組成的三方組織,為推動公眾理解科學,它開展了一系列計劃,包括設立科普人員獎學金、推出年度流行科學圖書獎以及推動科學與婦女機構協作等,將英國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不斷推向發展的高潮。因此,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處于發展高潮,愛丁堡應當具備了科學傳播的社會土壤,愛丁堡國際科學節應運誕生。
另一方面,愛丁堡是有名的節日之城 。每年9月,各類藝術節扎堆上演,包括國際電影節、圖書節、軍體操節,等等,成為閃亮的城市名片,吸引大量游客,為城市經濟和發展作出了實在的貢獻。因此,愛丁堡深厚的節日文化為一個以科學技術為內核的節日的孕育作好了準備。這也是一種必然。
首屆愛丁堡國際科學節的舉辦取得了極大成功,許多國家和城市紛紛效仿,科學節很快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其中,由于地緣鄰近和文化相通,歐洲國家反應普遍較快,20世紀90年代,瑞典、德國、丹麥、波蘭、荷蘭、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挪威等大多數國家都有了自己的一個或多個科學節。進入21世紀,科學節開始傳入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并逐漸在北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國家流行起來。
我國最早的科學節是上海科技節,設立于1995年。及至后來,又先后出現了2001年設立的全國科技活動周、2003年設立的全國科普日、2011年設立的北京科學嘉年華、2014年設立的北京城市科學節、2018年設立的中科院科學節,等等。可以看到,科學節正在逐步流行起來,成為公眾科學傳播的重要手段。
科學節最初誕生于城市,其后,也在城市中獲得廣闊發展空間,中外情況莫不如此。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瑞典哥德堡科學節、波蘭華沙科學節、美國紐約世界科學節、英國曼徹斯特科學節、加拿大多倫多科學節,以及中國的上海科技節、北京城市科學節,等等,都是在大都市舉辦的。還有一個例子,2005年的“歐洲科學之夜”活動在9月的第三個周五晚上舉行,共有歐洲300多個城市同時開展科學傳播活動。如今,許多科學節已經成為城市的新名片和城市文化的顯著標志。
科學節在城市舉辦,主要得益于城市相對集中的科教文化資源和人口優勢。科學節的發起者主要是政府機構、大學、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科學節的舉辦又離不開大學、科技館、科學中心、圖書館、學校、實驗室等公共設施,而這些機構主要是城市的組成單元和發展要素,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科學節參與公眾數量通常都很可觀,數以萬計或十萬計,服務對象是主辦城市地為主的人群,也輻射周邊地區的人群。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氣質,城市文化是城市氣質的載體和外顯,是一座城市獨特的印記。現如今,大大小小的城市科學節已經參與到了城市文化的構建之中,推動著科學與文化的融合共生。
科學節和雞尾酒之間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存在共通之處。
雞尾酒是一種混合飲品,用兩種以上的酒或飲料、果汁、汽水混合而成,它色香味兼備,承載考究,裝飾華麗,既有營養功效,也有審美價值。十分相似的是,科學節也不是某種單一的活動形式,它是講座、實驗演示、展覽、互動體驗、手工作坊、巡游、小組討論等多種活動形式的綜合,亦或是混合。由于科學節原本就脫胎于藝術節,因而它追求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方面要實現科學傳播的功能,一方面還要講求活潑清新的藝術風格,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兼備。如果說雞尾酒是想象力的杰作,那么科學節也是創造性事物,舉辦一個科學節就如同調制一杯雞尾酒。
辦好一個科學節,首先要摸準公眾的需求,就像調制雞尾酒首先要了解喝酒人的品位。公眾期待怎樣的科學主題和內容,青睞什么樣的活動形式?確定這些問題,就好比調制雞尾酒當選擇一款基酒一樣。例如,在學校里給青少年舉辦的科學節應該注重學生科學興趣的激發,因此,不管是哪一類的主題內容,都應該以刺激、新奇的動手活動和體驗活動作為主要形式。而如果要在社區舉辦一個科學節,就應選擇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話題和內容,才可能得到更多關注和參與。在核心的主題、內容、形式選定之后,再考慮增加其他要素進行科學節內容、形式上的調和、搭配。
辦一個好科學節,不僅要實現其科學傳播功能,還要對藝術氣息和娛樂功能有所追求。正如雞尾酒同時有著明艷的色澤、怡人的口感和詩情畫意的美。科學節是具有包容性的事物,能夠容納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諸如平等交流的講座或討論、有趣的科學實驗、刺激的動手體驗、休閑的科學游覽、夸張的舞臺表演、嚴肅的實驗室參觀等,都可以在科學節活動中找到一席之地;同時,科學節也會生長出慶典的成分,諸如華麗的舞臺、盛裝的表演者、夸張的裝飾,等等。如此一來,科學節活動就呈現出不單調、少嚴肅、尚活潑、重慶典的特質,不但給公眾帶來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的體驗,也能讓人們在消閑娛樂氛圍之中學習和理解科學之真與善,欣賞科學之魅與美。
總之,科學節是美好的事物,它豐富和裝點了人們的生活,以科學的傳播參與著城市文化的構建。我們應該用調制雞尾酒的想象力、藝術感知力與執著精神,辦好每一個科學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