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摘 要: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類文”是依據同一議題,結合教材和課外文本資源,把同一類的幾個文本作為一個整體。類文閱讀能發揮幾篇文本組合的閱讀優勢,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提取和聚合各類資源。文章以類文“淘金故事”為例,執教者在求同、比異、整合、判斷中咬定語用聯動點,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實現言意兼得,從而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關鍵詞:類文;對話;語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27
作者簡介:陳 佳(1987—),女,江蘇常州人,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小河中心小學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可見,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已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教材文本是當前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資源,而類文閱讀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言實踐資源。筆者認為,語用的著力點必須深深扎根于課堂中的語言實踐。筆者在執教蘇教版第五冊《金子》第一課時后,在第二課時中選擇了另一篇“淘金故事”——《牛仔褲的來歷》,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在求同、比異、整合、判斷中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一、求同——挖掘文本找相通,強調語用聯動點
類文閱讀的出發點是文本間的聯動點,也是教材學習達成目標的歸宿點。類文閱讀以篇帶篇,舉一反三,遷移聽說讀寫的方法;類文閱讀在豐富的素材間找共性,反三歸一,總結學法。
1.遷移寫法,舉一反三
心理學研究表明,概括是使學生的認識由具體上升到抽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經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第二學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學中,筆者嘗試著讓學生遷移抓住關鍵詞概括事件的方法,通過舉一反三,熟練掌握概括事件的一種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淘金的課文——《牛仔褲的來歷》,看看主人公李維斯是在什么情況下取得成功的。
師:讀課文并思考,李維斯想到了幾個絕妙的主意?結果如何?
師:那現在你能根據板書上的關鍵詞來概括文章大意嗎?
筆者在導入新課時,回憶抓關鍵詞概括文本內容的方法,再遷移到新文本,同時理清文脈。
2.對比人物,反三歸一
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往往體現于他的言行。本課時筆者通過兩位淘金者的相似經歷,歸納共同的品質,總結成功的秘訣,升華主旨。
師:兩篇文章中的人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他倆淘金失敗后改做其他事情,都成功了。
師:這兩個人做其他事時有什么相似之處嗎?
師:同學們,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他們經歷相似,同時還發現他們具備的品質:勤勞、會發現、會思考、會創新,這也是成功的秘訣。
所謂“由表及里、言語襯人”,本文就是通過兩個人的幾件事例,側面襯托出人物共同的特點與品質。
二、比異——比較文本取其長,放大語用聯動點
語文學家夏丏尊曾經說過:“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的完了。”好的結尾應給人留下思索的余地,要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這樣文章才不失魅力。
師:對比結尾有什么不一樣。
生:《金子》一課用彼得的一句話意味深長地總結成功的經驗。《牛仔褲的來歷》中用一句簡單明了的話交代結果。如果讓你給《牛仔褲的來歷》加一兩句含義深刻的結尾,你會怎么寫呢?
生:李維斯說:“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牛仔褲上。”
師:你能模仿《金子》的結尾,現場學習力很強啊!
生:李維斯自豪地對大家說:“只要辛勤勞動,善于思考,善于觀察,就會成功。”
師:你是直截了當地總結了成功的經驗供大家學習。
生:李維斯說:“我的金子在我手中,在我生命中,我的金子不止這一塊。”
比較兩個文本的結尾,《金子》用彼得的一句話總結成功經驗,《牛仔褲的來歷》以最后一件事作為結尾。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們很快能發現《金子》結尾的優勢,并模仿金子的結尾來寫,化身李維斯表達所思所感。
三、整合——整合文本補空白,抓住語用聯結點
由于文章表達的需要,作者會省略文中的一些內容,從而形成“空白點”。教材的空白點是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一個平臺。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組裝,找到類文閱讀間的空白聯結點,靈活創設語境,將作者的“言外之意”“題外之旨”通過學生的想象彌補起來。
1.補白文章背景,觸摸文本旨意
語文教學需要讓學生了解故事背景,才能觸發感想。“淘金故事”背后就有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淘金熱潮,這個背景與作者淘金失敗的結果是息息相關的。
師:淘金如此辛苦,為何失敗呢?
生:文中說很多人蜂擁而至,淘金的人越多淘到金子的可能性就越小。
生:《金子》中說聽說無意中發現金子的,并不是每天可以發現金子的。
師:道聽途說,追趕淘金熱潮,這就是故事發生的背景。課前大家都查閱了關于“淘金熱潮”的資料,誰來說說?
執教者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們發現兩位淘金者失敗的共同原因,自然引出當時的時代背景——淘金熱潮。借機補充關于“淘金熱潮”的資料,讓學生說說所了解的信息,再升華文章主旨。
2.補白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
在繪畫藝術中留白是一種很普遍的藝術表達方法,繪畫的作者通過留白給參觀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樣,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把文章中的留白通過學生個性化的補充來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師: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
生:李維斯想淘金者們不會吝嗇一點小錢,他們一定迫不及待地想過河了。
師:為什么說這是“一點小錢”?
生:因為對于淘金者來說,他們是去淘金賺大錢的,坐船的錢是小錢。
《金子》一課作者詳寫了彼得看到的、想到的,而《牛仔褲的來歷》中“李維斯注視著河水,心情慢慢平靜下來,突然,他有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擺渡”,這一句給讀者留白。執教者抓住留白,訓練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四、判斷——取題立意多角度,抓住語用聯結點
文章題目,猶如人的眼睛,一目傳神,能盡傳全文的題旨。然而“橫看成嶺側成峰”,取題立意可以多角度,執教者“以生為本”,讓學生去判斷。 在取題立意方面我們應倡導多角度、多元化,圍繞文章主旨即可。
師:比較取題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樣嗎?《金子》有什么含義?
生:金子象征著財富。
生:金子在文中代表彼得的成功。
生:金子代表彼得勤勞的品質。
師:《牛仔褲的來歷》題目又是根據什么來取的?
生:李維斯發明的牛仔褲。
師:根據李維斯最后做成功的一件事來取的,取題的角度可以不一樣,如果讓你給《牛仔褲的來歷》換個題目,你會換成什么?
細讀文本的字里行間,語言訓練實踐的資源俯拾皆是,類文的比較閱讀更是為語言實踐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搭建了更廣的平臺。教師要用慧眼發現類文資源,用匠心利用類文資源,實現語言內化到語言外化的過程,從而保證語言訓練的扎實、高效,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真正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繼東.探尋文本奧秘 培養語用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5 (31):47-48.
[3]蔣軍晶.讓學生學會閱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