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澎
摘 要: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做到“蹲下身子”,關注學生如何學,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狀態和學習的特殊視角,也要關注學生學習中的一些干擾因素。
關鍵詞:學習;情感;特殊;干擾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5-23
作者簡介:徐 澎(1982—),男,江蘇如皋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小學德育。
傳統數學課堂歷來重視如何“教”的問題,在核心素養課改理念的引領下,我們開始關注學生如何“學”數學的問題,“為‘真學而教”等課改主張引發熱議。從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來看,這顯然是一大進步。那么,哪些因素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變得愉快、變得有效?數學課堂上我們該怎樣關注學生的學習?怎樣使我們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我覺得,我們有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狀態和學習的特殊視角,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一些干擾因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可能地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
一、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狀態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學生對某一學習任務的情感準備狀態,決定了學生為完成該學習任務準備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程度,還部分決定了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試圖克服它們的程度。”布盧姆的這個觀念告訴我們,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我們必須時刻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狀態,積極的情感狀態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消極的情感狀態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發生。
在教學“商末尾、中間有零的除法”時,我繼續延續在“計算教學”中讓學生以練習為主的教法。可是部分學生似乎失去了強烈的求知欲,課上無精打采者有之,做小動者有之,甚至棄老師不顧、說話者也有之。開始我以為可能本節課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學生中難免出現此種情形。可從學生的課堂作業中,我看出了很多問題,有些學生粗心,忘記寫橫式上的商或余數,甚至有些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從這些現象中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大多數學生們的計算錯誤率較高,沒有達到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
經過分析,我覺得數學練習中不能只使用單一枯燥的學習方式,因為這種枯燥的方式極有可能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欲望的降低。在本節課中,我大多數時間都讓學生進行枯燥的計算練習,學生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習興趣降到最低點。其實練習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綜合使用多種學習方式,這樣能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比如,在練習中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議一議練習中的收獲,用眼看一看別人的做法,找一找別人豎式計算中的錯誤,再從錯誤中談一談自己的想法。有練習還有思考,這種學習才不至于使學生失去激情。當然,教師還可以在練習的形式上多花一些功夫,設計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練習。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動腳做一做課間操,也能避免學生產生情緒低落的狀況。總之,計算學習中的練習絕不能演變成機械的訓練。
二、關注學生學習的特殊視角
人和人的認知方式或認知風格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數學課上我們有必要關注一些學生學習時的特殊視角。
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角,告訴學生們,這兩條直直的線叫作角的邊。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就組成了這個角。并順勢在角上畫出了角的符號(如圖1)。此時有學生舉手發言了。
生1:把那個彎的部分旁邊擦掉就變成兩個角了。
師:把這個擦掉就成兩個角了嗎?
教師把“角的符號”擦掉了。
生1:不是擦這個,是把旁邊的兩條線擦掉。
師:我不明白,有誰聽明白了嗎?
生2:我聽明白了。
師:那你到前面來講吧。
生2來到黑板前,擦掉了角的一部分(如圖2)。
師:變成的兩個角在哪里呢?誰來指一指?
生3來到黑板前,標出了兩個角(如圖3)。
師:擦掉后還真出現兩個“角”啦?
生4:我認為這兩個好像不是角。
師:你能到前面來和大家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4(指著“角的符號”):如果出現的是兩個角的話,它們的這條邊應該是直直的,可是這是彎的,所以并沒有出現兩個角。
師:有道理嗎?
生1、2、3點點頭。
在這個案例中,幾個學生的思維角度獨特,語言稚嫩,教師甚至不理解學生的表達,但教師仍然給予關注,并讓他們借助于圖充分表達想法,在交流和討論中讓學生對角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關注學生學習的干擾因素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把生活中的現象引入課堂,這些現象如果與所學知識產生聯系,往往能讓學生對生活與學習產生共鳴。但是如果這些生活現象超出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那么這些東西勢必會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的干擾因素,顯然,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這些干擾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們對百分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我課前搜集到很多生活中百分數的例子,并制作成精美的幻燈片,還讓學生們也搜集了一些含有百分數的數據。
記得當時學生們正在體育課上學習籃球,例題中“誰投籃更準一些”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學生們在探索這一問題時,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求知欲,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合作交流中對百分數的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我又抓住這一機會讓學生們自學了百分數的讀寫法。
緊接著,我說:“在生活中,百分數隨處可見,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些百分數,就在老師身上,想看嗎?”在學生們的“想看”聲中,幻燈片中出現了褲子的圖片,并給褲子上的小標簽做了特寫:棉48%、萊賽爾纖維32%、滌綸20%。我問:“你們能讀懂這個標簽嗎?”學生們陷入思考,過了好一陣,在我的不斷提示下,班上知識面較廣的兩位學生舉手了。“我知道您的褲子中含棉最多,含‘條綸最少。”學生回答時把“滌”讀成了“條”。“萊賽爾纖維的成分占這條褲子的32%。”另一位學生回答時讀“萊賽爾纖維”特別累。環顧四周,沒有人舉手了,看來學生們的興趣沒有被激發出來,這是我的判斷。于是,幻燈片中又出示了羽絨服的圖片,小標簽中顯示:填充物為灰鴨絨,含絨量90%。等了好久,班上思維最敏捷的學生舉手了:“灰鴨絨的重量占這件羽絨服總量的90%。”由于學生表述不是很清楚,我對羽絨服的填充物做了介紹,終于有位學生說得差不多:“含90%的灰鴨絨,灰鴨絨占所有填充物的90%。”面對課堂氣氛一下子冷落下來的境況,我調侃似的引出下面的內容:“看來我搜集的百分數對大家的吸引力不夠強啊!這樣吧,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搜集到的百分數,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并說說自己手中的百分數表示什么意思。”
小組交流中,我對各組都進行了巡視。也許因為這些數據都是自己搜集的,所以學生們在讀百分數時,語氣抑揚頓挫,自豪之情表露無遺,可是一讀完,讓其說明百分數的意義時,他們一個個猶如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興奮勁減掉一大半。
在這個案例中,很多陌生的字顯然對學生們的學習產生了干擾,這種干擾要是處理不好,會導致學生無法繼續積極地學習百分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費 華,沈華斌.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從兩個教學案例說開去[J].教育科研論壇,2007(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