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果說數學課堂教學是主陣地,那課后鞏固的作業就是鋪路石。但當前的數學課后存在著大量的低效重復的練習和無效練習,甚至出現了大量的“題海戰術”,浪費了學生寶貴的課后活動時間。文章作者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認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原有基礎和成長實際自主設計作業,并從作業明確適量的問題、關鍵處的巧設問題分析及如何拓展這幾個方面進行思考,深入實踐和挖掘,以期探討如何使數學校本作業設計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校本作業;設計;講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23
作者簡介:周慧端(1976—),女,福建廈門人,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新源小學教師,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通過校本作業的有效練習就可以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編寫適合于校情,并關注學校學生原有基礎和成長的作業是當前實現“依情發展”的重要手段。好的校本作業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里快樂成長,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然而許多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上不加思考和打磨,更有甚者出現了題海戰術,使剛剛接觸課后作業的中年級學生就疲于應對,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這就有可能將學生引入“厭學”的道路,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如何保證中年級校本作業的有效性呢?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平時的校本作業設計的實踐與研究,談談作業設計技巧的些許策略。
一、講究“學情差異有層次”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準則。因此,教師在開始設計校本作業時一定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編寫。然而,許多教師不加篩選地從網上下載或購買許多重復性的作業來充當每天的課時練習,不僅苦了學生又累了自己。由此可見,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勢在必行,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地處城鄉接合部的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新源小學中大多數學生是外來務工子弟,因此在設計練習時,筆者特別注重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如在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這課時的“快樂過關”這個環節時,分三個層次進行練習:先從簡單的“畫一畫,比一比”理解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算理出發,并在對比中發現計算方法。緊接著進行第二個層次的“看誰算得全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專項練習,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訓練計算速度。最后進行一個填表的綜合練習,既能復習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又能訓練運用知識的靈活性,主要強調綜合應用,重視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作業設計應考慮學生的起點和發展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訓練的起點,并發展其數學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進行有效的訓練,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講究作業分層布置,既能調動優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兼顧到中等生和學困生,體現了新課標的“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學習理念。
二、講究“明確適量有趣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中年級任教教師一定要學會控制課后作業量,關注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作業設置上嚴格控制作業題目數量和難度,提高訓練效果及題目的趣味性。作業設計一定要擺脫枯燥乏味的、機械重復的、煩瑣的計算和無思維考查的練習。作業題型要做到“明確”一點、“適量”一點、“趣味”一點,通過講究量的同時,把豐富的知識、訓練和創造性思維寓于趣味之中,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訓練。例如,在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這課時的作業時,我從三個部分進行明確的設計:①快樂過關;②縝密思考;③勇敢挑戰。每部分的題量都在2~3題左右,時間大概在30分鐘。又如,在學習“質數和合數”后,我利用這個知識設計一道讓學生猜猜老師的年齡是多少的題目:個位上的數減去一個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數后是最小的一位數;十位是由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偶數與最小的合數的積,老師的年齡是多少。根據這些條件,學生飛快寫出自己的老師年齡,覺得既輕松又十分有趣。雖然這樣的作業信息量比較大,但題目明確又寓于猜謎之中,學生不覺得乏味,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和興趣,從而自覺主動地去完成作業,吸引了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做得津津有味。
三、講究“問題分析有創意”
贊科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如果教師在中年級時就能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分析思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讓學生完成,要求他們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決問題,那么無疑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潛能。
然而,傳統的作業設計強調知識與技能目標,靜態地反映知識內容的診斷,這不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同時,許多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和空間,不重視教材學習材料的深度挖掘編寫出相應題目,總是求量不求質,作業設計只重視學生的現在,不考慮學生將來的發展,這無異于把學生的潛能扼殺,極其不可取。因此,作業設計應全面地反映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這個三維目標,針對現狀,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筆者認為不妨在原本可以做四題的位置好好設計兩題,讓學生去思考、去分析。例如,在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這課時的“縝密思考”這個環節時,筆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激起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興趣。“爺爺每天晨練時,都堅持快走800米,爺爺一星期快走多少米?”教師可先不急著讓學生寫算式解答,而是先讓學生根據獲取的信息進行第一步的分析思考,從中發現隱藏著另一個信息,并采用畫圖進行理解,寫出相關的數量關系:總數除以份數等于每份數,緊接著再進行第二步的常規解答檢驗。這樣在有序的思考引導下,能讓學生展開想象和創新的翅膀,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知識運用也更靈活,更有創意,還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造才能。同時在編寫和設計角度上,講究學生的認知情感需要,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以激勵學生創造數學的熱情。
四、講究“巧設拓展有藝術”
作業設計的其中一小部分內容還應當讓學生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覺,這樣才新鮮、有趣,所以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盡可能地了解中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課時需要合理安排拓展性練習,這也是作業設計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教學活動的延伸和拓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有些教師不知道如何優化練習的設計與布置,充分發揮作業的拓展功能,以“練”促學,以“練”促思,實現有效“發展”。因此,筆者在作業設計時關注到中優等生,讓學生嘗試解決。如在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這課時的“勇敢挑戰”這一環節時,巧妙地設計了這樣一個相關加法和乘法之間的關系的題目,除了考驗學生的乘法的計算能力,還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895+897+899+901+903+905=( )×
( )=( ),“因材而練”,讓優生有所拓展和提高,做專為其“量身定做”的作業,使學生的潛能得以進一步發展。可見,拓展性題目的設計也是很有必要,“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作業設計是一種創新,更是一門藝術。
五、結語
教師要根據學校中年級學生的學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精心設計合理有效的數學作業。讓數學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熱愛、親愛的伙伴,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潛能,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素養,為新課標下的學習增加色彩、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春生.讓學生愛上作業——小學作業布置、查收和批改的技巧[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