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為教師創設檢驗知識、教育教學技術探索與教學績效檢驗的實踐平臺,讓其在自我反思、個性化創新與知識結構的完善中,可把其專業知識轉化為學科教學知識與教育教學技術化的課堂呈現的章節知識,實現教師個人專業成長與打造有效課堂的統一。結論認為:打造一個全體參與、全面實施、全程檢驗,以課堂教學、教學技術創新、學生管理、教科研等為內容和載體的全實踐過程,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學習、檢驗和激活創新的作用。
關鍵詞:“全實踐”;教師專業成長;教學績效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25
作者簡介:劉方欽(1967—),男,福建省建寧縣教師進修學校教師,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
教師專業成長的“全實踐”,是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教師專業學習、專業實踐、學科課堂教學創新與學生教育管理等為內容,以全體教師為主體,以教育教學全程實施、全學科為內容的專業探索、教科研相結合的實踐。這種實踐,是把教師的知識學習、知識教學轉化,學科資源整合,教科研展開的教學過程、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成果相統一的教師主動發展[1]。
一、“全實踐”理念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策略
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學校在現行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學校教師專業培訓等框架內,為教師創設“全實踐”的平臺,激勵和引導廣大教師開展更加主動與創造性的學習實踐,是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的有益探索之一。
1.學科教法實踐個性化策略
無論是教改還是課改,其重要的載體之一都是學科課堂教法。縱觀21世紀以來,全國涌現出的名校和名師,都有一個共性:學校辦學特色化、教師授課個性化的實踐。立足學校實際、生源實際與教師性格特點,教師要從提高任教學科教學質量的目的出發,既從任教整冊教材去宏觀教師個性化,也把每一個章節都從更高績效的層面,去追求教法的適應性與實效性[2]。例如,個性張揚的語文教師,可以更多地采用配樂朗讀、配樂朗誦,以及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角色表演的教學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在角色表現的體驗中,去感悟、總結與提煉文本自身的意蘊。這種課堂中學生參與多、學生自主性強、師生互動多,相關知識的學習在活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是績效比較好的課堂教學實踐之一。但其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適合,也不是所有的體裁和題材都適合,例如在說明文的教學中就不適合這種教法。因此,學科教法的實踐,要因人而異、因題材和體裁而變化,這樣才具有實踐的意義。
2.教育信息技術實踐策略
即時聯網的教育教學信息技術裝備的普及和運用,及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備課與教學評價的常規運用,作為教育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對教師隊伍整體和每個教師的專業成長,都產生了深遠且直接的影響。對教師隊伍的開展因學科制宜性教育教學信息技術的學科創新和應用培訓,讓廣大教師在任教學科的教學實踐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平臺助力團隊和個人的高速、高質量的專業成長。從專業成長的角度,教育信息技術實踐策略包括:①學科課堂教學信息技術實踐策略:對廣大教師開展各種基本教育信息技術設施運用培訓,如教學課件制作培訓、微課制作培訓、慕課制作培訓等方面的實踐培訓;②學科資源信息技術整合實踐策略:對教師開展各種教育資源網站運用的培訓,如上傳和下載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課件制作軟件、視頻編輯軟件等,及其相關資源的運用技術培訓等。例如,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時事熱點去下載相關的新聞等,在課堂教學中去播放,以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資源整合實踐策略
以教材為藍本,教師結合個人的個性、學生的學情、各學科的專業發展實際與社會發展對相關知識的要求等因素,進行科學、靈性與恰當的資源整合,是提高教學績效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舉措之一。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有兩種專業成長的實踐策略:①教材本位整合。即在教材基本篇章體系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章節邏輯順序、章節內的內容前后順序的調整,讓學生既能復習舊知識,又能由淺入深地學習新知識,實現水到渠成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例如,初中數學學科的教材,教師跨章節對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三角函數等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以某個章節的內容為主體,以其他的為輔助,啟發和引導學生培養全面的數學興趣等。②教材拓展整合。即在教材內容對中考、高考與學生的日常應用,出現淡薄、虛空、難度過高、知識邏輯跨越度大與最新科研脫節等情況下,教師需要對相關的內容進行豐富、充實與解析等拓展活動。教師在自身的教材二次編寫的實踐中,要不斷豐富與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和提升自己的專業架構,讓自己能以更高瞻的視野去把握和創新教學。例如,在政治學科的教學中,很多知識相對空洞,教師就可以引入國家或社會的重大新聞時事,以“用事實說話”的方式,去詮釋與支持相關的論斷等。
二、“全實踐”理念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實現路徑
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設計和組織,具有操作性、實效性與專業性的各種實踐,是教師職業過程中的一個持續性、穩定性與提升性的個人追求和職業追求的專業成長的統一。
1.教科研路徑
激勵和組織廣大教師參加各種教科研活動,是教師專業成長和發揮專業創造性的主要路徑之一。實踐的主要方式有:①市級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度組織的課題研究。國家教育部、省和直轄市的教育廳與市級的教育局等,或獨立或與其他部門聯合組織的課題研究,以通知的方式下發到下級教育行政部門與轄區學校,讓廣大教師與相關人員發揮主動性,結合自己的職稱、特長、專業等去選擇課題范圍與組建科研團隊等,以開展具有一定周期的課題研究活動,在開題、研究、階段匯報、實驗、結題等實踐過程中,實現參與教師及其團隊的專業成長。②學校特色研究課題。學校各個教研組或學科組甚至某個教師個人,從學校發展實際、個人興趣實際與學科教學實際等出發開展的運用學科知識如教法、教具、生活實用與其他的相關研究等,以此來實現針對性、個性化的專業成長。
2.繼續教育路徑
根據現行的教師繼續教育體制,一般以五年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一個專題,教師每年度按照縣級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組織教師按照學科開展學習活動等。現行的方式有:①集中培訓活動。一般由市或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學科教研室組織,在市級或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所在地,集中特定學科的教師開展集中培訓活動。②網絡培訓活動。每個教師在繼續教育網站都有自己的賬號,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特定學時的學習任務和相關作業,并達到某個要求的分數即可。③個人自學活動。以教師對相關繼續教育書籍的自學為主,并撰寫各地規定格式的統一發放的繼續教育手冊等,由縣級及其以上的教師進修學校的相關人員審核通過,為年度學習過關等。
3.公開課路徑
在信息技術時代,既有依托國家和省市的教育資源網站,每年舉辦諸如“一師一優課”等活動,讓教師自覺地上傳個人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與公開課的視頻等,讓教師向全國的同學科教師展示專業成長和進步;也有市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優質課評選活動,有相關教師到特定的學校開展現場的學科教學比賽活動等。每次都評選出具有等級的獎項來,向相關教師頒發獎狀和榮譽證書等。
“全實踐”作為一種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師專業發展策略,使教師專業理論學習、專業見習、專業創新探索、課堂教法探索、教育教學技術創新等統一起來,廣大教師既能在國家體制內開展專業學習和成長,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主管部門強制下的規范化、系統化的實踐,與教師個人積極主動的創造性、適應性的實踐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唐佳作.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11):36-37.
[2]吳維煊.“精神成長”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J].教育科學論壇,201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