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起榕
摘要: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一生顛沛不息,無論是在長安、洛陽這些繁華的都城還是在下邽、江州、蘇杭等地方任職,每一次遷移,白居易的文學創作和文人思想都會有所變化,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詩歌創作都明顯的表現出受到當地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本文從文學地理的角度出發,對白居易在不同時期的詩歌文學創作進行解讀分析,并且進一步討論地理環境對白居易等為代表的唐代詩人的文學創作和思想的影響。
關鍵詞:白居易;詩歌;文學地理
一、長安
白居易29歲中進士,32歲擔任秘書省校書郎,自長安為官開始,都城的浮華讓從小生活貧困,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白居易非常訝異,在詩中寫道:“喧喧車騎帝王州,羈病無心逐勝游。明月春風三五夜,萬人行樂一人愁。”(《長安正月十五》),這首詩不僅表現了長安都城的繁華奢靡之景,也表達了詩人在這樣環境中孤愁落寞的心境。元和元年,白居易和元稹一起創作了《策林》七十五篇,以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建議統治者采取“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為政”的政策,對于年輕的白居易來說,這樣的政治主張無疑還帶有理想化的色彩。在元和四年和元和五年,是白居易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高峰期,其中《新樂府》五十首創作于元和四年,《秦中吟》十首創作于元和五年,這兩部系列詩“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反映了當時民生的疾苦和黑暗不公的現實環境。詩人充分發揮了詩歌的諷喻作用,對當時長安存在的很多丑惡現象和民生疾苦現狀進行了描述。在這些詩中,有直接反映底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壓榨和剝削的《杜陵叟》,也有反映當時統治階級和特權階層為非作歹、生活奢靡的作品,如《宿紫閣山北村》、《紅線毯》、《重賦》、《輕肥》等。包括《秦中吟》十首也是白居易對長安時局的針砭之作,這些作品的辛辣程度和諷刺力度都堪稱當時最盛。到了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謫至江州,結束了他在長安的官場和文學生涯。
二、下邽、江州和蘇杭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親病亡,回到家鄉下邽丁憂。在下邽的三年間,白居易有機會在為官之后與下層民眾親身接觸,體會到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質樸和溫暖。在這期間寫下了很多田園風格的閑適詩,其中代表作為《適意二首》,其中一首寫道:“作客誠已難,為臣尤不易。況余方且介,舉動多忤累。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內,消盡浩然氣。自從返田畝,頓覺無憂愧。”在這首詩中白居易的內心中還存在著官場十年內心激烈的斗爭,但已有了歸隱田園的想法。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謫至江州。這次被貶給白居易帶了極大的愁苦,《琵琶行》中的:“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表達了詩人在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也使得詩人在長安期間激憤的人生一下子變得閑適起來。古代文人都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在江州,政治上的失意也使得白居易的觀念由“濟天下”慢慢轉變為了其特有的“獨善”觀,這種觀念驅使他去追求一種逍遙自得,享受當下的生活。這樣的想法也在白居易的詩歌中表現出來,如《劉十九同宿》中寫道:“紅旗破賊非吾事,黃紙除書無我名。”
這樣的觀念也持續影響著白居易的后續生活。元和十五年,白居易被召回長安,在其政治主張不受采納,又厭倦了無止境的官場斗爭后,白居易毅然決然地請求外放到杭州,擔任刺史。白居易在杭州過了三年半官半隱的生活,悠閑而又平靜,甚至到了三年任期結束,白居易仍舍不得離開杭州,有詩云:“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西湖留別詩》)長慶四年,白居易改任蘇州刺史,他有心想要為百姓做一點事,但是地方任期短暫,想要做點成績非常困難。此刻,詩人不免對命運有所感嘆,在《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中寫道:“未酬恩寵年空去,欲立功名命不來。”,在《答劉和州》中寫道:“不教才展休明代,為罰詩爭造化工。”都表現出詩人的“獨善”思想占據上風,簡單和繁華的差異也使得詩人的行動顯得遲疑了起來。
三、洛陽
白居易一共在洛陽寓居十八年,“似出似處,非忙非閑”的生活狀態貫穿其中。在這十八年間,白居易生活的主要部分就是飲酒、游樂、賦詩和談禪禮佛。詩人在洛陽這個特殊的地理、人文、政治環境下營造出了自己獨有的“中隱思想”,在《移家入新宅》中寫道:“幸有俸祿在,而無職役羈。清旦盥漱畢,開軒卷簾幃。”表達詩人安逸于洛陽美麗的風景和舒適的氣候。在《微吟》中寫道:“靜念道經深閉目,閑迎禪客小低頭。”這些詩句都表達了詩人職務清閑,心境淡泊的狀態。最后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自號“香山居士”,從此真正過上了“中隱”的生活。
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人文風情,造就了不同心境的白居易,留下了流傳千古、形式多樣的詩歌,也成就了他“詩魔”和“詩王”的稱號。
參考文獻:
[1]趙目珍.文學地理的空間轉換與中唐文人思想之謫遷——以白居易為中心[J].世界文學評論,2011 (02):36-39.
[2]陳勤娜.試論白居易洛陽詩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J].北方文學,2017 (3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