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羅丹 侯利杰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存在著實際運行效果差、結構不平衡、缺少對整改反饋環節的監控等問題。針對問題現象及原因的分析,筆者認為,地方本科院??梢猿闪iT的質量管理部門,從頂層設計出發,統籌規劃,以通用原則為基礎,構建質量保障標準體系,并以外部評價為動力,推動學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運行。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質量保障體系
隨著高校培養質量問題愈發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以及各級各類院校評估、專業評估對于質量建設的推動,現今,地方本科院校也愈發重視質量保障工作,不斷嘗試建立健全自身質量保障體系。本文從解析地方本科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入手,為地方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一二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各類院校評估、專業評估的內在要求,以及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開始著手建設自身質量保障體系,但是因其自身辦學力量有限,缺乏對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相關問題的統籌考量,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存在頗多問題。
首先,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質量保障體系并未在實際運行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只是“空殼子”“花架子”。地方院校構建質量保障體系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總結以往質量保障經驗,根據各類評估評價工作指標要求,形成質量保障體系;二是調研同類型高水平大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經驗,移植到自己身上。這就為質量保障體系的具體運行埋下隱患,前者的形成基礎是自身經驗和評估指標要求,不少高校原有質量管理基礎并不好,經驗不足,建設質量保障體系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各類評估評價,因此很容易是今天為了合格評估構建的質量保障體系并不完全符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于質量建設的要求,到了專業認證的時候要改動,而符合專業認證要求了又不符合專業綜合評價的要求,又要改動,改來改去,不僅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使質量保障體系的實際運行困難重重。后者問題則更加突出,學習同類型高水平大學不失為地方院校取長補短既經濟快捷又效果顯著的好辦法,但是質量保障體系涉及教育教學運行方方面面,龐雜繁瑣,不同學校實際運行千差萬別,許多細節上的差異,很有可能使原本的制度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且制度易搬,文化難學,學校的軟環境不同,照搬照抄來的質量保障體系很難與自身的教育教學運行接軌。
其次,地方院校質量保障體系結構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一是質量管理上重教師,輕學生。大部分的質量保障及管理文件都是針對教師,反復督促教師、考評教師,大量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但是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思想道德建設、學風、教學秩序等方面的考察在質量管理體系中是被弱化的。直接后果就是,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并沒有直接導向培養更優秀的學生這一最終目的,反倒激起了教師們的排斥。二是管理內容上重課堂教學,輕實踐環節。實踐教學環節類型復雜,環境多樣,難于監管,不少院校在實踐教學環節方面重點抓畢業設計(論文),這確實是實踐教學的重要一塊,但是卻不能代表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等全部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方面的管理文件不完善,規范性文件不具體甚至陳舊等問題比較突出。三是質量保障重教學,輕管理。地方院校對于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解普遍是狹義的,認為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就是抓教學質量的,只關注于教學口范圍內的質量監控、反饋和整改,殊不知,教學管理也是質量保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組織機構是否健全、管理文件是否完善、管理環節是否合理、管理運行是否科學都需要納入質量保障體系范圍,可以說,教學管理的方式與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效果。
第三,地方院校質量保障體系普遍缺少對整改反饋環節的監控。無論何種質量保障體系亦或是質量管理模式,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但是在實踐中,有不少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看似建設很完善,各個環節監管到位,執行也有力,問題總結出不少,也能及時反饋到老師、學生以及出現問題的職能部門,然后到此結束,對問題整改情況、最終效果沒有監管或監管乏力。這種質量保障丟掉了質量管理“PDCA循環”中Action(調整)這一達成質量管理最終目的的關鍵一環,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一些問題常提常有,反復出現卻始終得不到解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更有甚者,個別學校的質量反饋環節建設都不到位,最常出現的就是缺失畢業生及社會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于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反饋,更勿論整改了。
二、地方本科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指出“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人才培養質量更是根本中的根本,而建設健全質量保障體系,正是鞏固這一根本的必由之路。地方本科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可參考一下幾點建議:
首先,成立專門的質量管理部門,獨立于“教” “學” “管”之外,以第三方視角,專業、專門地進行質量督導與管理。
其次,需要地方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從頂層設計出發,統籌規劃,以通用原則為基礎,構建質量保障標準體系,循序建設。
第三,以外部評價為動力,綜合考慮學生發展需要及教師個人訴求,合理促進“教”與“學”兩方面,推動學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