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崢菲
摘要:德語對于國內大多數學習者來說是第二外語,德語習得的過程受到來自英語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在教學中如果能合理利用學習者已有的英語知識,可以在時間和質量上極大地促進德語學習。本文以德語不定式結構的教學為例,通過比較德英的異同之處,探究在德語語法教學中如何通過英語來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三語習得;德語語法;英語;不定式結構
20世紀末以來,三語習得研究在歐洲日益受到關注。三語是指學習者按時間順序,除了母語和第一外語以外正在學習的一種或多種外語(Hufeisen,1998)。由于三語學習者大多為成年人,擁有一定學習經驗,三語習得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學習者的母語、第一外語、外語學習經驗及策略和自身認知水平等。
國內大多數德語學習者的第一外語是英語,而德語是他們的第二外語,即三語。然而三語習得的概念在國內德語課堂中還鮮有應用。一項針對德語教師主觀看法的調查研究(Fan,2017)表明,在國內德語課堂中,第一外語英語幾乎沒有發揮作用,外語學習策略也很少被提及。國內的德語學習者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大學本科德語專業的學生,二是為德國留學準備德語考試的學生,三是大學中將德語作為第二外語或第二專業學習的學生。即使學習動機不同,他們的德語學習都有相同的特點,即需要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語言水平,存在一定學習壓力,且語法是學習中的一大重點。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在德語語法課堂中引入英語,合理利用學生已有的英語知識,可以從時間和質量上促進德語學習。
本文將在三語習得的理論背景下,以德語不定式結構為例,通過比較德語和英語的不定式結構,探究在教學中如何通過英語知識促進德語語法學習,同時也為其他語法現象的教學提供案例。
一、第一外語英語對第二外語德語學習的影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外語對第二外語的影響是消極的,三語習得現象也沒有得到明確關注。1991年,Hufeisen對母語為非印歐語系的德語學習者的書面表達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表明有9%的語言錯誤可以歸咎于德語和英語的相互影響。此后Marx(2000)同樣對母語為非印歐語系的學習者進行研究并發現,學習者現有的英語知識對德語學習的影響是正負兩面的,即存在正面遷移(positiver Transfer)和負面干擾(Interferenz)。不同于母語為印歐語系的學習者,母語為非印歐語系的學習者由于母語與德語的差別較大,在德語學習中受到來自第一外語英語的影響遠遠大于母語。因此Hufeisen(1994)認為,英語在德語課堂中能夠起到橋梁的作用。在教學中,英語與德語的相同之處帶來的正面遷移可以促進德語學習,它們的不同之處也應被提及,以此避免英語的負面干擾。
在不同的語法現象中,由于英語和德語的異同情況不一,英語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論。要探究英語在德語語法學習中的作用,需要分析具體的語法現象(Hufeisen,1994)。下文將以德語不定式結構為例,探究在德語不定式結構教學中英語知識的應用。
二、德語不定式結構及其與英語不定式的異同
德語不定式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替代從句使用,可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和狀語,例如:
a.Es ist klug von dir,nichts zu sagen.
b.Er erw?gt es,das Haus zu kaufen.
c.Die Hoffnung darauf,zu gewinnen,gab ihr Mut.
d.Der Schüler rennt,um die Stra?enbahn zu erreichen.
與從句不同,不定式結構沒有自己的主語和限定動詞,大多數不定式結構的邏輯主語來自于主句的主語或賓語。Busha(1988)認為不定式結構的邏輯主語與主句成分的同一性是不定式結構使用的基礎條件。當不定式作句子主語時,不定式的邏輯主語可以是主語的賓語,如例句a中不定式相對應的從句為“dass du nichts sagst”。除此之外,不定式結構作句子主語時的邏輯主語還可以是無人稱,如“Es ist klug,nichts zu sagen(dass man nichts sagt).”當不定式作為句子賓語時,它的邏輯主語可以是句子的主語(如例句b),也可以是句子的賓語,如“Ich trage ihm auf,die Briefe abzuholen(dass er die Briefe abholt).”此時主句的動詞為三價動詞,如bitten,empfehlen等。此外在少數情況下不定式的邏輯主語也可以是無人稱,如“Die ?rzte empfehlen,nicht zu rauchen.”
不定式結構作為定語的使用范圍相對狹小,它只能修飾表達想法、感受等抽象名詞,如Hoffnung,Gefühl,Idee等等。與上面三種情況不同的是,作為狀語的不定式結構帶有自身的語義,由um...zu,ohne...zu 和 anstatt...zu 引導,邏輯主語多為主句的主語:
a.um...zu 表達(1)意圖(2)帶否定意義的結果:
(1)Ich gehe ins Ausland,um dort zu studieren.
(2)Er ist zu jung,um alles verstehen zu k?nnen.
b.ohne...zu表達(1)期望的事情沒有出現(2)缺少不定式伴隨的情況:
(1)Er hat sehr kalt gebadet,ohne sich zu erk?lten.
(2)Er betrat das Zimmer,ohne zu grü?en.
c.anstatt...zu表達替代的情況:
Anstatt seine Hausaufgaben zu machen,sieht das M?dchen fern.
德語和英語在語法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總的看來,德英兩語的不定式結構有相同的句法作用,即它們都可以作為句子中的主語、賓語、定語和狀語,在不定式邏輯主語與主句成分同一性的使用條件上也相同,如表1:
而英語不定式結的使用條件廣于德語不定式,它能通過介詞for的結構拓展它的邏輯主語,也可以用于問句,在這兩種情況下德語中只能用從句表達:
a.英:Shes waiting for him to do the work.
德:Sie wartet darauf,dass er die Arbeit macht.
b.英:What to do next is my problem.
德:Was ich als n?chstes tun soll,ist mein Problem.
此外,英語的不定式作為定語時還可以修飾具體名詞,如“He is not the man to do this job”,而德語中相應的表達只能使用從句“Er ist nicht der Mann,der diesen Job machen kann.”不定式作為狀語時,兩語之間的差別也較大,在德語中,只有由um...zu引導的不定式在英語中有其對應形式。
三、英語知識在德語不定式結構教學中的應用
漢語中沒有不定式的概念,在漢語中與德語不定式相對應的結構為謂詞性主賓語,即動詞或動詞短語直接充當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如“他忘記關門了”—“Er hat vergessen,die Tür zu schlie?en.”德語不定式的使用條件對于國內學習者來說在母語中相對陌生,因此他們在學習時很容易轉向熟悉的第一外語英語。此時,英語與德語的相似之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德語不定式的使用條件。在課堂引入階段可以將英語與德語不定式結構相對應的句子作比較,講解德語不定式結構與英語不定式結構一樣,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替代從句使用,能夠作為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和狀語:(見表2)
英語與德語的不同之處會在學習過程中造成干擾,導致錯誤,因此很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提及這些現象,提醒學生常見的錯誤用法,避免英語帶來的錯誤。首先,應當強調德語中沒有英語里for引導的介詞短語作為不定式邏輯主語的用法,常見錯誤如“Er lief zu schnell für mich,um ihn zu fangen(He ran too fast for me to catch him).”其次,英語中的不定式問句很容易干擾學習者,因此,需要在教學中說明德語不定式結構不能用于問句,常見錯誤如“Ich wei? nicht wann zu kommen(I dont know when to come).”最后,在講解德語不定式作為定語使用時,應說明德語不定式結構不能修飾具體名詞,常見錯誤如“Der Mann,diese Information zu liefern,ist Herr Heimann(The man to supply that information is Mr.Heimann)”.以上三種情況都應使用從句。
四、結語
本文以德語不定式結構的教學為例,考慮到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對德語學習產生的正負面影響,具體分析了如何通過英語不定式結構來促進德語不定式的教學,同時也可以為其他語法現象的教學提供案例。在實際的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該具體分析不同語法現象中英德的異同情況,合理將學生現有的英語知識運用到德語學習中,利用英德的相同之處促進理解和記憶,并將容易導致錯誤的不同之處加以說明和提醒,從而從時間和質量上促進德語學習。
參考文獻:
[1]德雷爾,施密特.標準德語語法——精解與練習[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Buscha J,Zoch I.Der Infinitiv.Zur Theorie und Praxis des Deutschunterrichts für Ausl?nder[M].Leipzig:VEB Verlag Enzyklop?die,1992.
[3]Fan L.Deutsch nach Englisch in China[M].Tübingen:Stauffenburg Verlag,2017.
[4]Hufeisen B.Englisch als erste und Deutsch als zweite Fremdsprache [M].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1991.
[5]Hufeisen B.Englisch im Unterrich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M].München:Klett Ed.Deutsch,1994.
[6] Hufeisen B.L3–Stand der Forschung–Was bleibt zu tun?[A].Hufeisen B,Lindemann B.Terti?rsprachen.Theorien,Modelle,Methoden[C].Tübingen:Stauffenburg,1998:169-183.
[7]Lamprecht A.Grammatik der englischen Sprache[M].Berlin:Volk und Wissen Verlag und Cornelsen Verlag,1995.
[8] Merkelbach C.Deutsch nach Englisch in Taiwan[J].Informatione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2003,30 (6):54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