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敏
摘要:“清流”一詞本義為清澈的流水,后來在隱喻的作用下,語義不斷泛化。隨之,其使用語域也有所擴大,表達情感也逐漸豐富。“清流”的流行不僅是語言的隱喻、類推機制和經濟原則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時也和新媒體的發展、社會心理有巨大關聯。
關鍵詞:清流;語義泛化;語用特征;流行原因
一、引言
近來,網絡用語中非常流行“清流”這一詞語。隨著“清流”一詞的風靡,網友仿照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網絡用語,如“泥石流”、“寒流”、“暖流”等。這些詞都屬于舊詞新用,它們已然在語境制約下突破了其傳統語義用法。本文以“清流”一詞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語義泛化、語用特征以及流行原因。
二、“清流”的語義泛化
筆者通過查閱《漢語大詞典》,發現“清流”有四種釋義:第一,清澈的流水;第二,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第三,晚清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第四,比喻政治清明。而“清流”的流行語義,主要是用來形容人事物的新奇、獨特。對于它的來源,網上通行的說法主要是:其來自于央視的一篇新聞報道。在里約奧運會,傅園慧晉級決賽后接受央視采訪,采訪中因其畫風突變而圈粉無數,網友評論傅園慧是中國游泳隊的一股清流,是奧運健兒清流界的一股泥石流。“清流”自此成了與眾不同、特別的代名詞。
我們認為,“清流”流行的意義是其原有意義發生語義泛化的結果。劉大為曾指出,“所謂語義泛化,指的是詞語在保持越來越少的原有語義特征的情況下,不斷產生新的使用方式以將越來越多的對象納入自己的指謂范圍。一般詞語的語義演變也有語義泛化的現象,但是只有在流行語中語義泛化表現得特別充分和集中,而且泛化的速度也特別快。”“清流”一詞就呈現這樣的趨勢,隨著指謂范圍擴大,語義不斷泛化。
(1)影片的每一份收入都將用于慈善事業,勵志走心佳作是浮躁時代的清流。(人民網,20170515)
(2)中國和國際移民組織的歷史性牽手,將為雙方的友好務實合作注入強大的清流。(人民日報,20160704)
“清流”可以指特別的人、事、物,一般有比較對象。如例(1)中“清流”指勵志走心的影片收入用于慈善這件事,這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是特別的,佳作與潛在的爛片相比較。“清流”也可以指有效途徑、有效措施,一般用于政治事件的報道。如例(2)中的“清流”是指中國加入國際移民組織這一行為,是促進雙方合作的有效措施,極大地推動兩者的友好發展。“清流”被廣泛地用于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報道內容涉及各個方面,有娛樂、生活、學術、政治等,可見其接受度。這正是“清流”隱喻性語義泛化的結果,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不斷擴充詞匯的原概念域,使得詞匯的原型意義得到引申和擴展,將更多的對象納入自己的指稱范圍。
三、“清流”的語用特征
“清流”一詞一經出現就被廣大群眾所接受,被頻繁地使用。它的使用語域不斷泛化和擴展。當前,“清流”的使用語域主要涉及文學、網絡、報刊雜志以及日常口語中。“清流”一詞,一開始往往出現在一些文學作品中,通常用來比喻人的感受。后來在網絡的影響和沖擊下,報刊雜志中也經常出現“清流”一詞,主要是針對某一現象的評價。如:
(3)當今世界充滿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但中澳、中新堅持求同存異、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為國際關系注入了一股“清流”,具有重要示范意義。(人民日報,20170321)
隨著“清流”一詞的廣泛使用,傳統紙質媒體也卷入其熱潮,不僅將其用于日常娛樂性話題中,對于一些較為正式的政治事件報導中,也較多地引用了“清流”一詞。此外,我們在新聞標題中也發現了“清流”的使用,如:
(4)為全球治理引入一股清流(解放軍報,20170515)
(5)女性,游戲產業的一股清流?(中國婦女報,20170502)
這些都是網頁新聞的標題,標題中使用“清流”,不僅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也助于新聞標題博人眼球。通過網絡平臺以及主流媒體的使用傳播,“清流”一詞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清流”一詞所帶來的情感也較為豐富。“清流”通過隱喻性語義泛化,可以喻指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語義也較含混,這樣一來,它對語境的依賴性較強。在不同的語境中,我們可以用其來表達不同的情感。例如:
(6)而此次銀行正規軍入場,無疑會對校園貸帶來一股清流。(證券日報,20170523)
這里的“清流”指的是人們的一種期盼和期望,希望銀行的參與能改變校園貸給學生帶來的傷害。
(7)“小法”(機器人)不但本領過硬,它風趣幽默的互動交流方式,更是服務大廳里的一股“清流”。(人民網,20170608)
這里的“清流”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贊揚之情,對“小法”的工作效率和交流方式表示高度滿意。
四、“清流”的流行原因
(一)語言內部因素
從語言本身的角度來看,“清流”的產生和流行是語言的隱喻機制、類推機制和經濟原則綜合作用的結果。“清流”借助隱喻的修辭賦予了自身其它內涵。語言的類推機制則使“×流”的構詞模式有了更強的搭配能力,具備了迅速傳播和流行的潛質。就經濟原則而言,“清流”僅用兩個字既言簡意賅地指明了要描述的對象的內涵特征,又體現出了該對象的心理活動,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二)語言外部因素
首先,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為“清流”提供了一個極為經濟而便捷的傳播途徑。網絡社會的互動方式主要以文字為主,通過賦予文字多樣的含義,民眾的表達空間被拓寬,更多地體現了真實民意。“清流”就是一個典例。“清流”的出現,適應了年輕人心態和表達的需要,因此在短時間內就被廣泛使用,也使得“清流”的義項不斷泛化。其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清流”能夠被官方媒體使用,說明它迎合了大眾求新求異求簡的心理。它生動形象,新穎有趣,通過“清流”一詞激發了人們豐富的想象力,滿足了人們使用語言的心理動因。“清流”一詞,不管是帶有調侃意味的,還是較為正式的,它的語義都偏向于褒義。“清流”的參照物是“濁流”,而當下社會“濁流”現象較多。網友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擴大了話語權,“清流”的流行,正是網友對當前“濁流”現象過多的回應,即對混亂的網絡乃至生活和世界的一種回應。可以說,清流一詞代表著人們對社會正能量的呼喚,是極具正面和積極意義的詞。顯然,我們都需要做清流,以便在濁世中充滿滿滿的正能量。
五、結語
流行語“清流”屬于舊詞新用,從本義“清澈的流水”隱喻成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政治清明之義,進而又抽象化為一種情感,隨著頻繁的使用而導致語義的泛化。“清流”的使用語域范圍、語義內涵及感情內涵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異。本文在梳理“清流”的語義泛化特點和語用特征后,從語言內部自身的隱喻機制、類推機制和經濟原則,以及結合當下新媒體的發展、社會心理深入分析了“清流”流行的原因。“清流”的語義泛化和流行是語言內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是語言和社會共變的產物。隨著“清流”的流行,與之相似的“泥石流”“寒流”“暖流”也隨之產生。這些詞還會產生怎樣的演化與變異,其今后的發展和走向則需要我們持續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張雪梅,陳昌來.網絡流行語“逆天”的演變與成因[J].當代修辭學,2015 (6).
[2]劉大為.流行語的隱喻性語義泛化[J].漢語學習,1997 (4).
[3]王霜梅.從修辭到認知--淺析兩種不同隱喻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 (4).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商務印書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