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鄉一體化,既要注重建設,也要注重涵養。文化在城市一體化中的引領、滋潤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傳統文化滋養城鄉一體化的歷史根脈,創新文化培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動能,工匠文化提升城鄉一體化的制造水平。
關鍵詞:文化;城鄉一體化;作用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時代課題,城鄉一體化的實質是城市和鄉村在傳承與革新中實現文明轉型,從這個意義上講,高品質的城鄉一體化必須是既能夠經受住現實的挑戰,又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三個要素即現代文明、歷史傳統、生態文明的關系。如何實現歷史傳承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在工業化進步與歷史遺存和生態保護的和諧推進中求得平衡,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推進城鄉一體化不可忽視的重要理念。對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來說,如何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惠存厚重的歷史文化,同樣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話題。
城鄉一體化,既要注重建設,也要注重涵養。建設強調的是改變和增量,涵養強調的是守護和培育。城鄉一體化的魅力,既體現在規劃的壯麗和炫目,也體現在內涵的深沉與凝重,建設城鄉與涵養城鄉,同等重要,皆離不開文化的引領、滋潤。通觀世界各國城鄉一體化的歷史經驗,文化在城鄉一體化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傳統文化滋養城鄉一體化的歷史根脈。凡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皆有“認老”的心理感知。無論是首都級的大都市如巴黎、羅馬、布拉格、布魯塞爾,還是著名古典小城如魏瑪、特里爾等,都以極大耐心保存著歷史遺存,并以此為傲。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古城,面臨著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更高品質的城鄉一體化問題。在中國很多城鄉保存著眾多的古文化遺存,這種傳統文化遺存銘刻著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脈,這些經典遺存印證著一個地區城鄉的本土記憶,同時也體現著崇文尚學的人文傳統,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往往有許多名人巨匠,閃耀著這一方水土的智慧之光,古建之中內涵的楹聯多有家訓、格言,彰顯著地方人文深層的價值觀和道德風范。經典歷史遺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既有表層文化自信,如建筑、服飾等,也有中層文化自信,如語言、文學藝術,更有深層文化自信,如核心價值觀。這三個層面的文化自信,很多源自傳統文化的滋養。守護城鄉文化遺存,既是守望一個地區蘊蓄于城鄉的精神家園,同時也彰顯著當地人的文化自信。
因此,美麗中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應當蘊蓄著古雅之美,古雅之美厚植于歷史文化之中,體現在古的質樸,古的凝重,古的深沉,古的可愛。守住歷史遺存,才能永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創新文化培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動能。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型,城鄉一體化也必須以創新為新動能促進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把創新驅動戰略落到實處”,習總書記視察東北老工業基地時提出的這句話對很多城市來說尤其具有戰略指導意義。城鄉一體化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城鄉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競爭力源自于創新動能。轉換動能,提升城鄉競爭力,對城鄉一體化來說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新動能的培育須以創新為基礎,創新的基礎在于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科研和創新能力有依賴于人才支撐和制度系統支撐。對一座城市而言,以新興文教區為支撐,有針對性地形成城市發展所需要的科研基地、科研團隊、創意基地、創意團隊,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院企模式,充分發揮大學城、科研院所的砥柱作用,充分發揮創意基地和創意團隊的引導作用,發揮高新技術開發區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術創業園區的科技文化引領作用,將城市打造成高科技制造業的新高地,將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做的風聲水起,惟其如此,科研基地、科研團隊、開發區才能由點到面,互為支持,進而形成一座城市的整體創新。當然,整體創新的另一層含義是系統創新,系統創新的基礎是制度創新,制度的實質是活動的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創新型城鄉一體化的本質要求是以更具效率的活動結構實現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實現社會更加和諧,企業更具活力,城鄉更有智慧。
因此,美麗中國的城鄉一體化應當富含創造之美,創造之美蘊含于創新活力之中,激活創新動力,才能提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競爭力。
工匠文化提升城鄉一體化的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業水平,實現轉型升級,必須強調前沿領域的創新,同時必須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一個社會的和諧,重在社會成員恪守敬業精神,“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倘能做到這一點,則職業技能自然出類拔萃,文化強國、質量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自然就有了社會基礎。如果一個地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個家族幾代人執守一個職業并不斷精進其業,臻于完善,那么我們一定要尊重這種執著,因為它代表著這個地區的工匠文化。細訪坊間,不難發現,江蘇的無錫、蘇州,浙江的杭州、東陽、廣東的東莞、佛山,山西的晉城、平遙、太谷自古以來就有深植民間的工匠文化。這種悠久而溫厚的工匠文化蘊含著精進致志的工匠精神,表現于家族性的傳統絕活,這些工匠家族對一個地方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從國外經驗看,將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教育體制相結合,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實踐課題。德國雙元制教育為德國現代化貢獻了大量制造業精英,這種雙元制教育結構的實質就是將傳統的師徒傳授理念與現代職業教育體制有效地結合起來。如果今天我們將現代職業教育與傳統工匠文化結合起來,造就一大批適用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巧工良匠,那將是中國城鄉跨越轉型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美麗中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應當飽含精良之美,含精良之美彰顯于精進制造之中,傳承和弘揚工匠文化,才能促進一個民族制造業的精進完善。
歷史經驗證明,城鄉一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定要有歷史耐心。特別是在舊城改造中對待歷史文化遺存,切不可操之過急地以破的態度處理,而應以不輕易否定的包容的態度慎審善待。建設與涵養并重并舉,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從而彰顯城鄉魅力。
未來人們怎樣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鄉一體化進程,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今天的我們以什么樣的理念建設城市和鄉村,涵養城市和鄉村。城市和鄉村是建設起來的,也是涵養出來的。建設與涵養的和諧推進是一個漫長的融合過程,其實質是城市和鄉村在現代文明創造與歷史文化傳承的交融中的華麗轉身,實現更具內涵的城鄉一體化。
作者簡介:盧路,男,1983年畢業于山西大學歷史系,中共晉城市委黨校教授,著有《中國皇帝制度》、《上黨史話》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