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婷
摘要:巴林特小組最初是為促進醫患關系,加強對醫患關系理解的一種小組活動方法。將這一活動方法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工作中,推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和師生關系的理解與思考,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間互相支持,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勝任復雜局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提供不同的視角,幫助解決他們在心理上和工作中的困難。
關鍵詞:巴林特小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師生關系
一、巴林特小組從解決醫患關系到在高校師生關系中的運用
巴林特是上個世紀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在20世紀五十年代,他提出“藥物”不單單指藥物本身,還包含了醫生及醫生帶來的氛圍,還有醫患交流對彼此的重大意義。他創立了研究醫患關系的“訓練與研究”小組,即巴林特小組的前生。這種小組由六到十二名醫生組成,另加一或兩名領導者。活動時間保持在一到兩個小時左右。
1950年起巴林特的小組工作成為英國訓練全科醫生的必修課程。1949年到1954年“巴林特小組”的概念逐漸生成。巴林特的工作模式在2003年被德國專家引入中國,同濟大學的附屬醫院是我國首個開展巴林特小組工作的醫院。2017年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將巴林特小組應用于思政課教改,成立他們的“思政教師巴林特小組”小組通過聚焦教師在工作實踐中的問題,幫助思政理論課老師能獲得及時有效的心理支撐,擺脫職業倦態,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要,從而推進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二、巴林特小組工作方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意義重大
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工作辦法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在信息高速發展和價值多元的今天,大學生的情況日益復雜,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學生向老師潑開水、殘害自己的室友、考研受挫跳樓等等事件,更是讓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倍感壓力;其次,各司其職的工作方法很難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產生職業倦怠;再者,責任分散下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各個部分很難去真正實現學生的真正需求,容易產生師生矛盾。尤其是傳統說教方式很難實現師生共情。將巴林特小組的工作方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工作,能幫助高壓中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緩解職業倦怠,從學生角度理解學生并了解其需求,以正面的情緒和價值觀去影響學生,從而緩解師生關系。
學生工作十分繁雜,學生的心理問題復雜,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這要求輔導員和班主任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輔導知識和技能。對高校的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而言,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這類人群與學生的矛盾相對較少。但同時這也能反映他們很難去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訴求。有必要將巴林特小組的工作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去,通過移情和反移情,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去傾聽學生,改善師生關系,改善同事間的關系,并提升自身心理素質。
三、巴林特小組工作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的創新發展
小組工作的基本假設:大多數的心理過程是潛意識的,雖然小組不是一個心理治療性小組,但它在活動過程中會對小組成員產生影響;不去判斷講述者提供案例的對錯或者全部否定,體驗講述者在案例中的思想活動和想法;挖掘講述者回避或者遺忘的部分;通過學生的語言和行為挖掘學生的心理狀態。
小組的工作原則:提供封閉、規律的活動場所;小組活動是非治療性或支持性的;提供安全、保密的環境;小組成員能反思和共情;組織者嚴格把握時間;不做活動記錄。小組人員的構成:設兩個組長,都由業的心理學教授擔任,有精神動力性團體的經驗,一個負責領導小組活動,另一個負責在小組成員不主動講述案例時提供案例促進討論;小組成員由六到十二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的人員構成,要求同時包含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業老師、哲學社會科學課的專業老師,輔導員、班主任,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小組的工作時間和案例:單次活動時間為一到兩小時,每兩周進行一次;每次提供兩個案例,案例必須凝練,案例講述時間在十分鐘以內,也不宜過短。
具體流程:小組成員在恰當的環境下,圍坐成一圈,由組長介紹活動規則和界限。一個成員通過回憶講述關于師生關系的一個案例。其他成員在此時不能打斷講述者,待講述者陳述完畢,小組成員對與案例有關的事實進行提問。講述者逐一回答。小組領導將講述者移出圈外,只允許傾聽討論內容。其他小組成員假象自己是這段師生關系中的其中一方進行討論。案例講述者重回圓圈,共同討論,案例講述者可以將剛才自己在圈外傾聽的感受反饋給組員,這個階段沒有詢問也沒有回答。等活動時間到,領導者馬上結束討論,不總結也不做記錄。
操作中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首先,領導者很重要,領導者在其他組員共同討論時要遵照假設,并防止他們對案例陳述者的審問及攻擊。始終讓討論圍繞師生關系;引導、鼓勵小組成員講述他們對于案例的想法和感受,領導者要尊重所有成員的意見并確保他們全部發言;如果在討論中師生雙方有一方被忽略,作為他們的代表。其次,講述者在其他成員討論時只能傾聽,并注意反思,反思自己的工作作風和人格。再者,其他小組成員要善于抒發自己對于案例的想法和感受。另外,小組所有人員要做好保密工作。
小組工作的短期目標:了解學生;通過小組訓練提高組員自我覺察的能力;學會傾聽、反思和共情;提高溝通能力;激發自己改變工作面貌;緩解工作壓力,相互獲得心理支撐。小組工作的長期目標: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結語
就師生關系而言,“師”不僅被賦予傳道授業的技能,他本身就是一味“藥”,在一定條件下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溝通和改善師生關系來改善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依從性和教育效果。小組成員在長期穩定的小組活動中學會傾聽、反思、共情,師生關系將更加和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從而改善職業倦怠。
參考文獻:
[1]高亞兵,周麗華:《巴林特小組在高校輔導員工作坊的運用》,《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
[2]盛鑫,杭榮華等:《巴林特小組對改善大學生共情與溝通能力的研究》,《科技視界》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