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龍
“讖緯”是興起于西漢末年,盛行于東漢的一種重要社會時潮,是當時社會之顯學,無論在政治還是文學上,都曾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讖緯是經學神學化的產物:讖是神的預言,即所謂“詭為隱語,預決吉兇”;緯相對于經書而言,先有經后有緯,是配合并圍繞儒家經典來闡釋經傳的,經與緯相輔相成,互相發明,不可或缺?!端膸烊珪偰刻嵋肪驼f:“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弊徟c緯本不相同,但由于緯書中有讖語,而讖也依附經書,故后來二者漸漸合流,統稱“讖緯”。
讖緯憑借宗教神權的力量來預示吉兇禍福,又和方術、迷信、神學、愚昧聯系在一起。因而,長期以來人們對讖緯文獻多持貶抑、批評的態度,認為讖緯是神學和庸俗經學的混合物,是十分荒誕、淺薄的。這種說法固然有其合理的方面,讖緯也確是多迷信附會的內容,把經書神秘化,把儒家思想宗教化,應該否定、批判,但也不可否認,讖緯文獻中保留了一些科學知識和思想,亦為我們了解、探尋漢代科學打開了一扇窗戶,提供了新的視野。
漢代大一統的專制王朝,不僅為儒家經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特定的環境,同時也為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契機,使我國的自然科學在統一廣袤的土地上取得了長足發展,對世界科學史產生了重要影響??茖W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在漢代尚無獨立的學科門類,自然科學是與哲學、宗教、神學混合雜糅在一起的,同時也與哲學和神學的發展程度相適應,漢代讖緯與科學的關系即是如此。讖緯文獻中包含有大量醫學、天文學、地理、物候、氣象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我們全面認識漢代科學的發展水平提供了路徑。
漢代醫學、生理學是與道、氣、陰陽五行說以及漢代哲學相互雜糅結合的產物,當然,這種結合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它經過了許多環節和過程,而讖緯文獻中的醫學、生理學思想和理念就是其中的橋梁和紐帶,起著過渡的作用。
讖緯文獻中保留有許多原始宗教、神學與醫學、生理學相混合的痕跡,反映了漢代人在醫學與生理學知識方面的一些認識和思考。如《春秋·元命苞》中說“頭者神所居,上員象天,氣之府也”,“腦之為言在也,人精在腦”?!稜栄拧め屧b》解釋“在”曰:“在,察也?!边@就是說人的神、精、氣在大腦,大腦能洞察或認識事物。這與中國傳統的認識觀念截然相反,傳統的說法是“心之官則思”,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而緯書斷稱人的大腦才是精神的所在,大腦可以進行思維活動,所以能夠察辨事物。從現代醫學、生理學的角度看,這一論斷無疑比“心之官則思”的認識更科學、更正確。再如,《春秋·元命苞》中說:“胃者脾之府,主稟氣。胃者谷之委,故脾稟氣也?!薄鞍螂渍叻沃玻握邤鄾Q,膀胱亦常張有勢。”“目者肝之使,肝者木之精……鼻者肺之使,肺者金之精。”胃、脾、肺、膀胱、肝、目、鼻這些都是人體的重要器官,緯書吸收了古代醫學、生理學的內容,在認識上都具有一定科學性。譬如,認為胃和脾互為表里,其作用在消化食物?!鹅`樞經·本輸》中就有“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的說法。
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于推動人們對醫學與生理學的認識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有漢一代,隨著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疆土的開拓,在天文與地理學方面較前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盡管讖緯文獻中的天文、地理學思想荒誕不經,具有迷信色彩,但作為先民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是一種偉大的嘗試與探索,仍具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如《春秋·元命苞》中說:“天左旋,地右動?!边@說明天地都是運動而非靜止的?!渡袝た检`曜》中也說:“地常動移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上,閉牗而坐,舟行不覺也?!毕让裾J識到地是“常動移”的,且用舟行而人未覺來作比喻,形象生動,說明先民已經猜測到了地球的自轉運動,這在當時來說具有重大的認識價值,同時與我們現代科學的天體運動理論也是相一致的。
此外,《春秋·運斗樞》載:“地動則見于天象。”這說明要觀測地球的運動狀況,可以通過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變化來獲得。這其中所反映的天文學知識是運動的相對性,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是測驗地球運動的科學方法。《春秋·元命苞》亦載:“月為陰精,體自無光,藉日照之乃明。”明確指出月亮本身不能發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在月球上反射而形成的。這在巫卜迷信的古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
《太平御覽》引《春秋說·題詞》中載:“土地四極,八方具靈,十野異澤,八荒殊情。高口為山,深谷為陵,低昂異勢,莫可以序詳?!边@是緯書對不同地理環境和條件造成不同自然生態的生動描寫,反映了漢代人對自然地理學的一些理性認識。還有關于農作物和自然環境關系的記載,如“高而平者為原,平者和者故宜粟。粟助陽扶陰,粟之為言續也”。這都是緯書中合理的因素,反映出了當時先進的科學水平。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此不贅舉。
我國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社會,節氣、時令、雨水、風、濕度等物候和氣象學知識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因而從古至今,我國人民都很重視物候與氣象觀測,長期積累了豐富的物候和氣象學知識,這早在漢代的讖緯文獻中就有體現。
《易緯·通卦驗》載:“冬至,廣莫風至,誅有罪,斷大刑。立春,條風至,赦小罪,出稽留。春分明庶風至,正封疆,修田疇。立夏,清明風至,出幣帛,禮諸侯……八風以時,則陰陽合,王道成,萬物得以育生,王當順八風,行八政,當八卦也。”春、夏、冬三季各會出現什么風,應主要辦什么事,講得非常清楚,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物候時令規律的總結和運用,是與漢代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相適應的,具有科學意義?!洞呵铩ぴ芬草d:“陰陽聚而為云”,“陰陽和而為雨”,“陰陽凝而為雪”,“陰陽合而為雷,陰陽激而為電”,“陰陽……怒而為風,亂而為霧”。這都是緯書用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自然界的云、雨、雪、雷、電、風、霧等物候氣象,這些認識都是古人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觀測氣象變化的實踐中產生的,緯書在此基礎上作了更為明確的表述。今天我們從哲學理論的角度審視緯書中的這種闡釋,確有許多合理的因素,這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從生活實際出發探索解釋自然現象的強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