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培忠
摘 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要求逐步改善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積極引入新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以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自身價值。主要講述初中生物小組合作教學對提升學生潛能的應用探究,在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生物學科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組合作;初中生物;新課程
初中生物是在學生進入初中后開設的一門新學科,主要講述簡單的生物細胞結構、光合作用以及生態平衡和生物進化過程等,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隨處可見的動植物,陌生的是,很難看到微觀世界中動植物的細胞構造以及特殊的生理反應。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如果只通過課本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很難理解其中的奧秘,學生聽得糊里糊涂,進而對生物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在生物課程學習過程中,老師應改變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將生活中的知識講出興趣、講出靈魂,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物課堂上,老師應引導學生養成小組合作討論的習慣,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在合作中共同學習,這樣才能有效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生物素養。
一、教師觀念更新,與學生互換角色
在傳統生物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依然以老師為主,老師在講解過程中,看似提到的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生物,但在講解生物的構造過程中,學生完全聞所未聞。如在講述植物的葉片構造時,老師講到植物葉片,學生都很熟悉,講到葉片的構造,學生也能理解,但微觀講到葉片的細胞構造和葉片光合作用的一些反應時,學生就感到茫然,如果不在微觀世界中實際觀察或者實驗論證,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不會靈活變通,就增加記憶負擔,失去生物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老師應先講解課本原來的知識,讓學生對植物葉片的構造和化學反應有一定的了解,并產生疑惑,學生產生疑惑后會一直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解開疑惑,這時老師應引導學生尋求解決疑惑的方式。在講解細胞構造的過程中,老師準備一些植物葉片,組織學生在實驗室利用顯微鏡觀看植物葉片的構造和細胞組成,老師在教給學生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在觀察完細胞構造后,老師再將學生分組,引導學生手工做出細胞各個部分的構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均為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這樣會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相信很多學生會記憶深刻,并對細胞產生興趣。在講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我們看不到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氣和水,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小的光合作用實驗,將植物放在密閉的容器里斷掉氧氣,并放置在有光照的地方,在容器里再放一條小魚,看小魚能存活多久。反之,在密閉容器中放置植物和小魚,在昏暗的環境中看小魚的存活時間,由此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真實性。通過生活化的生物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驗證理論原理的真實性,讓學生參與過程驗證,才能快速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內容,更感受到生物學科的美妙之處,讓學生對生物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實驗氛圍,讓學生在實驗中尋求真理,以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
二、科學構建合作小組,營造合作學習氛圍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然而新的教學模式融入正常教學過程中有利也有弊,有些老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新方法介入會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對老師而言,會產生一系列不適應現象。對學生而言,有些學生能快速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有的學生習慣于傳統的記憶背誦,對新方法也會產生不適應現象,有些學生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下,會產生貪玩念頭。首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學習新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教學方向,選擇適宜自身和學生的教學方式。在小組合作教學中,老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將學習好的學生和中等學生搭配分組,將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分在一組,在分組學習過程中,學習好的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不需要老師監督,老師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成績一般、愛貪玩的學生身上,以督促學生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老師也應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在快樂中學習,在過程中理解,真正達到學習的意義和學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生物教學中引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改變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也適應了新時代學生學習的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加深學生的過程記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高巖.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課堂上有效性的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王彩榮.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