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爽
摘 要: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教學必須要立足于學生的需求與英語文化意識教育,實現學生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有所知、有所懂、有所用。同時以多元化的英語教學情境以及多樣化的英語教學方法來設計英語教學過程,凸顯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主性與參與性,實現英語課本學習以及英語實踐活動的并軌,全面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綜合效果。
關鍵詞:高中英語;多媒體教學;文化意識
在進行高中英語教學時,如何高效地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是優化高中英語教育教學的核心問題。對此,教師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管理、教學反思等方面完善英語教學流程再創新,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訴求以及高中英語教學內容來選擇英語教學策略組合,讓學生充分融入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來,弱化學生的英語學習難點,進而實現高中英語教學質量的飛升。
一、掌握學生的英語學習實際,合理選擇高中英語教學內容
將學生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基本立足點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為導向,實現高中英語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對接。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備課的基礎上全面掌握學生的英語學習訴求,將學生的學習實際與英語教學準備結合起來,尤其是需要將學生的學習難點、困點、薄弱點、興趣點、考查點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在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與提升,實現英語教學向針對化、輔導化、個性轉變,實現英語教學的多元化。
二、開展多元化的英語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
豐富的英語課堂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高中英語教學效率,因此教師需要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多樣化的英語教學手段,尤其是需要構建多元化的英語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比如教師可以采用英語“yes or no”對話情境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即興的英語對話以及英語問答,促使學生可以運用英語思維以及英語邏輯模式來進行思考與創新,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再比如教師在進行英語聽力教學時,可以采用最新英語電影片段的形式進行實踐,讓學生在視覺模式下進行英語聽力訓練,進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優化英語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還可以考慮使用微課教學法、思維導圖教學法、舞臺劇表演法等,創新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形式,實現高中英語教學過程的靈活性,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
三、強化英語文化意識教育以及英語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
英語作為一種實踐性的語言形式,有著不同于漢語的語言思維習慣以及文化精神內核。因此教師需要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深度融入英語文化內核教育,著重英語思維訓練培訓,促使學生可以運用英語思維以及文化偏向來進行高中英語學習,保障學生可以從英語課堂中走出去,可以更好地將英語知識學以致用。同時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英語文化內核進行選擇性教育,尤其是應該將英語文化中的“非此即彼”與中國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對應起來,讓學生掌握兩種文化的不同性、差異性、聯系性與共通性,促使學生可以養成一種包容的文化思維習慣以及辯證性的英語文化認同意識,避免學生對英語文化精髓偏聽偏信。最后教師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英語文化意識價值觀念,以開放性和客觀性來評價兩種文化狀態,優中選優地進行英語文化以及語言思維教育,促使學生提升自身的英語綜合素質。
四、及時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適度調整英語教學側重點
在進行高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及時有效地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以及學生訴求變化,并以此來改良高中英語教學形式、優化高中英語教學內容、拓展英語教學深度,這是提升高中英語教學綜合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建立起一個動態化的英語考核標準,將學生每一次考核、課堂文化、作業情況等融合起來,實現對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全面性了解與重點性把控。尤其是需要及時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學習難點以及對英語課堂教學形式的建議,并以此來適當調整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實現高中英語教學與學生之間的真正有效對應。最后教師還應該積極邀請其他英語教師進行評課,尤其需要鼓勵其他教師提出課堂教學改良的意見,并在英語課堂教學優化中有所體現、有所突破、有所變化,避免一成不變的英語課堂教學形式,降低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新時期高中英語教學不再只是停留在英語知識的積累與應用,而應該是英語文化意識以及思維習慣的引導與鞏固。因此教師需要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采用多元化的英語教學形式,立足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實際以及英語文化內核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以興趣化、視覺化、參與化來規劃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促使學生養成英語文化思維習慣以及英語文化邏輯觀念,使得學生掌握英語學習方法以及英語實踐生活要點,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優化高中英語教學脈絡體系。
參考文獻:
[1]陳小芳.淺談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學刊),2014,11(8):106.
[2]陳本珍.淺談跨文化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教師版),2017(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