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岐明,姜怡悅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國際經濟學院,西安 712021)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1]。自此,“雙創”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各地區紛紛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進行創業創新。盡管不同地區創新創業的產業定位存在一定的差異,但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總方針相呼應。2015年6月,根據《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雙創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體制、政策、市場、服務、平臺等方面著手實現創業的便利化、生態化[2]。在高等教育領域,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5月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從政府、學校、學生的角度對教育改革提出了實質性的指導建議,指出高等學校開展“雙創”教育是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3]。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雙創”教育在全國高等院校中快速推進。
創新創業大賽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方式。當前,我國創新創業大賽層次多、類型廣。全國性的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參與度的“雙創”大賽主要包括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和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雙創大賽的參賽團隊、參賽項目以及參賽人數逐年增加。在雙創大賽的帶動下,全國掀起了創新創業熱潮,弘揚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已達3%,超過發達國家1.6%水平的近1倍。創新創業訓練和實踐要求大學生更加貼近社會,了解社會實際需求,相應地也要不斷提高社會調查的能力。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規模
2.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是由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和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共同指導舉辦的全國性創業比賽,大賽的主題是“科技創新,成就大業”。自2012年首屆大賽舉辦以來,目前已成功舉辦四屆。大賽采取“政府主導、公益支持、市場機制”的模式,既能夠有效發揮政府的統籌引導能力,又能最大化地聚合激發市場活力。2012首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參賽企業達到4 410家,最終選出48家企業進入全國總決賽,最終獲獎企業12家。2013年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在全國26個省區(市)設立了分賽區,并設立了深圳和西安兩個綜合賽區,共收到10 381家企業和2 928支團隊報名參賽,相比首屆大賽增幅分別達到135%和88%。2014年第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歷經了網絡初賽、地區賽、盡職調查、6場全國行業半決賽和全國行業總決賽等多重環節。大賽共設24個賽區,其中包含22個獨立分賽區和2個綜合賽區,共有8 759家成立在5年內的創業企業和3 746家創業團隊報名參賽。此外,大賽還吸引了近100家來自港澳臺地區的企業和團隊報名,另有40多家來自海外的創業團隊也加入到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的激烈角逐中。2015年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報名參賽項目達27 000多個,共設34個地方賽區,最終1 500個優秀企業進入全國總決賽。2016第五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共收到34 341家企業和團隊的報名申請,其中企業共22 277家、團隊共12 064家。
3.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創青春是在原有“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基礎上,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共同組織的,自2014年起每兩年舉辦1次。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收到參賽項目約11萬個。
本節將以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統計調查課程教學實踐為例,分析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足。陜西國際商貿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通過統計學和社會調查課程的開設,使學生能夠運用基本的統計方法和一整套統計指標體系,對經濟活動進行一般性的統計調查方案設計,統計資料整理以及統計資料的分析。目前,統計基本理論的課內教學采用教師講授、組織學生討論的方式;課外教學采用學生自行分散復習和有組織集中復習,完成課后的理論思考題、案例討論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制圖制表題,教師輔導答疑、批改作業等方式。
雙創實踐需要雙創人才,雙創人才更強調實踐能力、了解社會、了解市場的能力。傳統統計學和社會調查方法課程以課堂教育為主,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使之無法滿足雙創人才對于統計調查能力的要求。第一,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多數原理以教師主講的滿堂灌方式進行授課,這種被動式的教學方式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民辦院校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因此對于像涉及數學知識的統計學等課程,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4]。第二,教學手段比較落后,難以滿足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時,集理論、案例及操作于一體的教材也較為少見。第三,難以滿足社會調查對統計知識的應用。盡管已經完成統計課程的學習,但真正在做社會調查分析時,也很少有學生能夠將實際現象與課本知識有效銜接,很難運用所學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四,課程考核方式過于陳舊,仍以試卷為主,難以培養學生的統計學素養,導致在后續類似社會調查課程,創新創業大賽方面難以分析到位[5]。
為提高大學生社會調查實踐能力,適應創新創業的要求,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國際經濟學院進行了系列教學改革與嘗試,開發了社會調查實踐課程,并在實踐中不斷反饋、總結、完善。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大大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實際社會調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社會調查課程作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國際經濟學院所有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綜合實踐必修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調查選題的方法和技巧,問卷設計的注意事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問題意識。
學生分組:5個人一組,在教師指導下調查選題,1名教師一般指導3個小組,并帶隊進行實地調研。
調查選題:遵循大小適中、難易適度的原則,選取與所學專業知識相近的問題進行調研。
但二手交易市場大多魚龍混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二手交易市場應該從線下的“跳蚤市場”轉型升級為線上的二手物品交易平臺,雖然在C2C和O2O商業模式的烘托下,不少這樣的平臺應運而生,但大多交易范圍限制于本校,一個多校入駐系統化的大學生二手物品交易平臺才符合時代發展,為廣大大學生進行經濟性消費帶來極大便利。
時間安排:17—18周。
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問卷的設計遵循準確性、完備性、互斥性原則。
調查報告匯編:將所有組的調研報告按專業進行匯編。
評優:按照課程成績高低進行評優。
課程成績=平時成績(50%)+考試成績(50%)
平時成績=選題匯報(30%)+調查問卷(50%)+考勤(20%)
考試成績=調研報告(60%)+PPT(20%)+答辯表現(20%)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國際經濟學院社會調查課程開設已久,真正前往當地實地調研已經開展三年,在課程開展實踐中,每年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但主要集中在選題、問卷設計、調研技巧、報告撰寫等方面,針對不足,我們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提高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效果。
1.提高選題質量。在調研的選題方面,存在初期選題比較隨意、選題目標不明確、范圍過廣等問題,導致調研結果實際應用價值不高。在以后的課程中,應該鼓勵學生結合區域經濟發展,以西咸新區和西安作為主要調查區域,選題結合社會熱點、突出基層,關注國家政策、陜西鄉村振興、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業大賽等[6]。對于有課題的指導教師,盡量和教師課題聯系,鼓勵學生加入教師科研團隊,提高社會調查的選題質量,保證調研效果。
2.提高調查問卷質量。目前,學生做的調研問卷或訪談提綱不夠嚴謹,問卷中與題目相關的重點問題沒有涉及,相反,一些次要問題涉及過多。對于單個選項來說,存在覆蓋面不全、選項模糊等問題。在問卷的設計方面,應該鼓勵學生設計,導師指導,進行預調查和問卷修改,學院專家評估等多重環節,確保問卷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3.提高調研的技巧。社會調查課程要求學生以紙質版形式下發調查問卷,前往當地進行實際考察。調研過程中發現,有些被調查者對于有些敏感問題,如家庭年收入的回答比較模糊,因此在設計該類問題時應該給出大的范圍,盡量避免直接填入數字的形式。有些調研者問到一半時,明顯感覺有些不耐煩,甚至拒絕進行后續調研,針對此類問題,可以將其計入無效問卷。除此之外,在調研問卷的設計上,要求題目不要多于20道題,避免此類現象多次發生。
4.提高調查報告質量。社會調查最終成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在實際操作中,發現調查報告整體質量不高,對于統計知識的應用不足。有些報告中存在篡改數字,偽造結果的現象。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運用Excel、SPSS等統計軟件對調研數據進行錄入及統計分析。為了確保報告的質量,需要教師以授課的方式對原始資料的審核、數據的轉化等進行過程性監督,對涉及的操作過程再次進行詳細講解,最后在課堂上對調查報告進行討論、點評,督促學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再修改,最終提交一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5.提高團隊協調能力。社會調查課程的開展以小組為單位,在調研過程中難免出現分工不均衡的現象。因此,團隊意識在調研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求每組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明確各自的責任與義務,協同完成調研任務,確保調研質量[7]。
統計學作為社會調研的前續課程,要為社會調研報告的撰寫做好技術鋪墊。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在教學過程中,適應創新創業的要求,在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變革,并在實踐中不斷反饋、總結、完善,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應該鼓勵應用型本科院校多開展類似的實踐課程,鼓勵學生不斷進行市場調查,將自己所學、所知、所想真正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為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