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紅
[提要] 2015年,我國放開對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這在我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縱觀國外不同國家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關系著國家金融發展的走向,影響著整個金融體系的構建與發展,特別是對銀行業每一步改革的推進和實施都深刻影響著銀行業的發展。本文論述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就利率市場化的銀行風險控制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9月4日
(一)利率市場化加劇銀行競爭。二戰以來,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利率管制的宏觀經濟政策,確保國家經濟建設在低利率狀態下恢復元氣。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利率管制所帶來的日益嚴峻的“金融脫媒”態勢,銀行的“吸金”能力不高的機制缺陷逐漸顯現。由此,在金融自由化思想助推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相繼完成了本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眾多學者的研究以及利率市場化的現實經驗都表明,市場利率化的不斷推進,對于銀行業來說意味著更為激烈的競爭。從我國金融發展現實背景出發,我國利率市場化導致的銀行競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體現在銀行之間的價格競爭;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放開,必然會增加銀行與其他行業的競爭。沒有了利率管制,銀行能夠采取更具體和有力的措施來應對其他非銀行機構的吸金行為。
(二)銀行競爭加劇必然影響銀行經營狀況。銀行價格競爭以及銀行與其他行業的競爭增加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走向,從金融抑制理論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銀行競爭的加劇,必然會導致銀行存貸利差的縮小,這對于當前我國嚴重依賴傳統存貸業務盈利的商業銀行來說,必然會造成巨大的沖擊。究其原由,一方面由于價格競爭的需要,存款利率提高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行存款;另一方面企業融資渠道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以及利率市場化放開使得銀行貸款業務話語權的降低,都促使了銀行貸款利率下降。由此,必然帶來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形式下尋求發展,必然要變革銀行業務結構,特別是在客戶資質要求、中間業務以及風險稍高但是回報也高的業務(如消費貸款和信用卡等)的發展上。由此,一方面停止效率低下的業務經營活動;另一方面提高業務創新能力,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必然會影響銀行的經營狀況。
(三)銀行經營狀況變化帶來的銀行風險。從利率市場化分析,商業銀行將會面臨諸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并且這個風險程度會比利率改革前還要高。
1、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信用風險增加。一方面信貸市場的逐步完善使得優質客戶資源流失,而依靠業務發展的新客戶由于信息不對等的弱勢地位,大大提高了銀行信用風險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銀行為了維持和提高盈利能力,投資高風險項目,也會提高銀行的信用風險。
2、市場風險的增加。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帶來的銀行競爭的加劇,有可能引發過度的價格競爭的風險。而在過度價格競爭引發的銀行凈利差過度縮小,將會使銀行面臨全面虧損的局面。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改革帶來的銀行利率風險加劇,利率敏感性缺口惡化,使得銀行基準風險值增加。此外,利率的波動性本身就不利于匯率的穩定,而在當前逐漸市場化的匯率改革下,增加了銀行的匯率風險級別。
3、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增加。對于操作風險來說,主要來自于利率市場化后,銀行為了維持傳統業務收益而采取的加大放貸規模。另外,隨著銀行在業務結構上對于中間業務的重視,大量的金融業務和產品涌入市場,由此在客戶資質、產品風險評估以及銀行風險控制能力上的差異增加了操作上的風險。對于流動性風險來說,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以及市場客戶對于利率的敏感性都得到極大的提高,利率的高低決定了儲戶資金的流向。與此同時,利率水平波動性增加與銀行在處理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管理很難實現二者的匹配發展,由此帶來了流動性風險的增加。
(一)宏觀層面
第一,加快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當前,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改革,而利率市場化后的任務形勢任重道遠,面對當前我國創新不足管制有余的金融現狀,加快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對于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提高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對于貨幣市場,央行應該下大力氣發展銀行間同業資金的拆借市場、票據市場以及債券回購市場,持續擴大貨幣市場規模。對于外匯市場,一方面要積極應對因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給匯率市場帶來的風險影響;另一方面加快匯率市場化建設,保持匯率體系的穩定性。對于資本市場來說,要繼續完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建設,拓寬企業融投渠道,優化居民金融結構。從金融衍生品市場來說,積極鼓勵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特別是對于銀行風險控制來說,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創新業務產品,既能夠降低銀行風險,同時還能夠依靠信息和人才優勢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加強對銀行風險的監管。一方面轉變正面清單金融監管模式,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利率市場化給銀行金融創新帶來的壓力,逐步確立由正面清單制向負面清單制轉變的思路,由正面規定的管理逐步轉向以預防為主的金融管理上來。由此,積極構建銀行風險預警機制,完善關于銀行金融系統性風險監管;另一方面在適度和市場監管的原則下,籌備建立完善商業銀行資金和利率渠口的定期報告制度,提高央行宏觀調控能力。與此同時,避免因為利率放開而導致的銀行過度競爭的出現,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二)銀行層面
第一,加快銀行業務轉型。從發達國家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銀行發展中我們能夠看到,中間業務的創新與發展是商業銀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和發展壯大的主要內容。由此要積極發展中間業務,改變我國商業銀行嚴重依賴貸款業務的業務結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引發的銀行凈利差下降,必然會對貸款業務帶來巨大的沖擊,由此要想穩步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能力,穩定商業銀行的發展,拓展中間業務,降低傳統存貸業務收益比例結構是有效應對沖擊的基本要求。由此,銀行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人才以及網絡化機構優勢,增加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等高附加值業務,積極培育長期經營過程中建立的客戶群在中間業務上的發展。與此同時,提高銀行專業人才的素養,以滿足中間業務對于人才在技術、業務能力等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
第二,積極革新發展理念,提高經營效率。近些年,我國商業銀行在融資規模、業務服務以及金融產品創新上都有了較為長足的發展,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相比,依然在經營效率上有著很大的差距。由此,一方面應該積極正視利率市場化改革,樹立正確的效益觀、發展觀,革新發展的理念。利率市場化前規模發展是銀行經營的重點內容,而利率市場化后,規模效益優勢逐漸喪失,因此銀行應該在穩健發展的狀態下,減少銀行規模擴展,在現有或者精簡基礎上充分發揮機構、網點以及資金優勢,在多元化經營理念下,提高銀行的資產配置效率,提高銀行抵御和防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變革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效益優先的考核體系,量化各項體系標準,實現精細化管理和運營。
第三,加強風險管理。首先,銀行應該提高對利率市場化的認識,加強對經濟環境的預測能力。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商業銀行傳統盈利能力下降,特別是傳統信貸業務的收益顯著降低,這是客觀規律使然。商業銀行不能因為存貸利差縮小就大規模的擴展業務和進行新網點建設,那樣只會增加銀行的風險。提高現有資產質量是關鍵。而提高現有資產質量的前提需要銀行能夠根據現有的國家政策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分析和對利率走勢進行合理預測,以此,對于高風險貸款項目實施退出策略,降低不良貸款率,積極調整自身和資產負債結構,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銀行盈利能力;其次,從內部風險控制建立和完善出發,建立適合自身資產結構特點的存貸比制度,建立針對中間業務增多帶來的操作風險上升趨勢的職責分離制度,不斷完善銀行在業務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管理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涂詠梅.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6(23).
[2]陳楚.利率市場化對中小型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4(16).
[3]張飛.利率市場化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4]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