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栩
[摘 要]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關的風險也隨之產生。互聯網金融蘊含的風險包括傳統金融風險、信息技術風險、法律風險及信息不對稱風險。同時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開放性、快速性、全局性、交叉性等特點,一旦操作不慎,就會對社會穩定造成影響。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加大對于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監管力度、注重對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風險的監管、完善固有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法規制度、進一步強化互聯網金融信息透明度,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長效機制,切實防范、化解互聯網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以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實現可持續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風險;風險監管
[中圖分類號] F832;F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0-0162-02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概述
(一)內涵分析
目前,我國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內涵方面并未形成統一的認知,而是主要包括以下兩種理念:其一,互聯網金融風險主要是指在互聯網金融業務處理中,具有的一切不可控性、不確定性以及造成損失的可能性[1]。其二是指互聯網金融會包含一定的傳統金融產品在信用以及道德等方面的風險,同時,也會受到互聯網發展的影響出現技術缺陷風險及網絡安全風險等。
(二)基本特點分析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基本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受到網絡信息傳播共享的影響,擴散途徑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快速性。二是具有一定的破壞性。該特點的存在,導致風險的可控性降低。三是風險傳染具有一定的全局性和交叉性,影響金融體系穩定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各類風險案件頻頻發生,導致互聯網金融某些業態偏離了正確的創新方向。例如北京在2017年的統計中,共受理互聯網金融犯罪案件超出800件,涉案人數超出1500人,并且案件數量及犯罪人數仍處于上升趨勢。各地區近期還出現了一些違法經營金額大、涉及面廣、社會危害大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案件,網貸行業項目逾期增加、平臺退出增多、部分借款人惡意逃廢債的現象頻繁出現,給投資人帶來很大的損失[2]。例如2018年以來上海地區P2P違約規模超2000億,6月全國46家網貸平臺出現問題。還有些從業機構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本質卻是在搞傳銷、集資詐騙,例如e租寶、善心匯事件。
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防控金融風險,在此背景下,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互聯網金融從前期的野蠻生長過渡到整改合規的發展期,總體風險穩步下降。但作為由金融科技催生出的輕資產業務,其不斷在創新與合規中進行博弈,呈現出復雜化的發展趨勢,聚集的風險隱患需給予進一步關注。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一)傳統金融風險
在傳統金融產品經營過程中,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一直是比較普遍存在的風險。在互聯網金融發展期間,此種傳統風險并未被杜絕,而是出現的頻率愈發攀升[3]。信用風險突出表現在P2P網貸平臺中,當該類平臺發生金融產品交易行為時,投資者投入的本金及投資收益最終能否如期收回是存在不確定性的。特別是P2P網貸平臺由于準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容易誘發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風險問題。另一種是流動性風險,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該種風險可以稱為核心風險,風險的發生源在于資產結構的匹配程度。以支付寶這一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例,支付寶推出了余額寶等理財服務,余額寶作為貨幣市場基金,一旦出現集中巨額贖回,就面臨很大的流動性風險。
(二)信息技術風險
就“互聯網金融”本身而言,其主要是由互聯網及相關技術共同構建而成,而互聯網風險的存在,也就是技術及創新所共同引起的。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的復合性及復雜性均比較高,其中技術應用所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系統漏洞、運行不穩定、黑客攻擊、信息泄露等,或者通過病毒等人為程序入侵計算機網絡,利用釣魚網站或公共WiFi非法盜取資金,截留、篡改個人信息等,致使網絡故障和網絡交易安全事件頻發,危及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三)法律風險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同時部分監管部門并未將該項工作重視起來,導致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立法滯后,互聯網金融法律性文件缺乏,部分不法分子會鉆法律空子[4]。另一方面,受到互聯網自身開放、無界限特性的影響,導致監管難度增加,互聯網金融機構合法性難以確定,主體地位和經營范圍尚不明確,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在提供或享受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容易面臨法律缺失和法律沖突的風險,從而陷入法律盲區的糾紛之中。
(四)信息不對稱風險
互聯網的本質是打破了信息壁壘,互聯網金融相較傳統金融而言可以解決很多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了信息成本。但是,風險識別層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存在。對于新興互聯網金融公司而言,解決了部分供需層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是最難的風險識別則從單選變成了多選,皮球踢回給了客戶,客戶在風險識別層面面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另外,由于信息披露不到位、不規范,可靠程度不高,甚至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廣告宣傳行為存在誤導性、夸大性,屬于虛假違法宣傳,導致消費者無法甄別眾多層出不窮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再者,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尚不健全,互聯網金融領域由于交易雙方的“不在場”,使得與不對稱信息相關聯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較之傳統金融業更容易出現。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建議
(一)加大對于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監管力度
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經營市場的準入與退出機制主要指圍繞互聯網金融主體所開展的一系列在財務管理、資本經營狀況、人員參與規模、互聯網技術及軟硬件應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時對工作的開展質量,提出了相對應的管理標準[5]。首先,必須嚴格準入管理。設立互聯網金融機構、從事互聯網金融活動,必須依法接受準入管理。不符合準入標準的,由相關部門予以取締。通過實時監管,要求不符合準入規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下架,并令其運營企業進行整改。其次,應該加大互聯網金融經營者退出機制監督力度,建立互聯網金融機構退出機制提前預警體系。監管部門應將暴露出一定問題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及時發現并識別企業擅自從事金融活動的風險,視情況采取整治措施,對違規情節嚴重的從業機構依法予以關閉。
(二)注重對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風險的監管
充分運用技術手段,提升互聯網金融監管水平。其一,總結分析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的發展規律,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技術支持系統,通過網站對接、網上巡查、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摸底情況,報送信息,及時預警,提供互聯網金融平臺安全防護服務。其二,需要積極整合與互聯網金融產品有關的社交網絡數據、交易數據、財務納稅數據及工商管理等數據內容,構建起完善安全的互聯網金融交易數據庫,數據庫的訪問權限還應該進行分級設置,數據資料加密留底,借以加大對于信息技術風險的監管。其三,還應該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數據庫中的大數據進行模型分析,并為后續金融交易活動提供可靠信息。
(三)完善固有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法規制度
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工作的關鍵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互聯網金融法律性文件不再缺乏,使得監管工作落地生根。首先,政府監管部門必須立足于法律視角,加快推進監管立法工作,構建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制度,以此為基點逐步將整個行業進行規范化、法制化監督管理。其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及監管責任,使監管真空地帶不復存在。最后,應該在行業內部構建起征信體系,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征信制度。
(四)進一步強化互聯網金融信息透明度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領域涉及到的廣告等宣傳行為必須依法合規,保證真實準確,不得對金融產品和業務進行不當宣傳,需要將每一款金融產品的投資收益特點及預期可能會存在的風險明確告知投資者。嚴禁互聯網金融平臺發布虛假標的,必須嚴格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不得通過虛構、夸大融資項目收益前景等方法誤導出借人,應保護出借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加大對于投資者的教育力度,促使投資者真正了解其所投資產品的運行原理、運行特點,面對一些比較特殊的金融產品,鼓勵并允許投資者進行實地考察,既能夠加深合作雙方之間的信任度,同時也促進了業務的透明化經營。
五、結語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提高了我國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對于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互聯網金融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集聚了一些風險隱患,這些風險一旦放大會對整個金融體系以及社會穩定產生危害。為推動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提升整個市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進一步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切實防范化解互聯網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張建波.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J].財訊,2017,16(10):103-104.
[2]鄭欣,王慧,陳鑫.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問題、風險和監管建議——基于PSR模型的分析[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18(42):34-35.
[3]蔣保華,史燕屏.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問題、風險及監管建議[J].經濟管理(文摘版),2016,21(6):265.
[4]李寶貴,孫建平,孫大忠,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問題、風險和監管建議——基于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的調研報告[J].現代經濟信息,2016,15(19):145-146.
[5]薛妮.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殊性分析與監管對策探究[J].西部法學評論,2017,21(5):70-78.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