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澎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在中國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了方便與巨大利潤的同時也聚集了很多風險,怎樣在控制風險的同時還能讓互聯網的發展保持活力是本文的重點。本文的切入點是互聯網金融含有的風險以及政府的解決措施,本文經過分析后認為互聯網金融應該受到監管當局的監管,但是也不能抹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活躍因子和創新因子,所以相關部門要規范發展,正確引導,以此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
【關鍵詞】風險 互聯網 金融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中國金融有著質的影響。互聯網的開放性提高了金融信息的透明度,也降低了交易成本,與此同時互聯網的特性也讓金融交易的風險提高。但是互聯網風險所對應的監管卻一直原地踏步,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使得互聯網金融變成一個高收益與高風險兼并的行業。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金融監管希望為監管者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發展
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一直是業內的熱點問題。在國外更多的學者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例如學者Michel認為由于互聯網的發展雖然給眾多投資者提供了機遇,但是也大大增加了投資者們受騙的風險,這些風險都是不可預估的。還有國外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持續性服務是其他機構所不能比擬的,但是在安全性上卻一直不盡人意,對消費者來說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他們認為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監管問題上。
在國內的學者們大多是從宏觀的角度上去分析研究,互聯網金融下的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因此在制定實施貨幣政策是難度不斷增加,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也非常嚴重,因此應該盡快建立監管制度。國內外學者看法不一,筆者認為要首先摸清楚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兩者之間的聯系,根據實際提出有效的措施,最終目的在于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類別
嚴格意義上講雖然我國并沒有把互聯網金融算作是金融機構的范疇,但是互聯網金融的實質確實是金融,因此也就無可避免的面臨著和商業銀行相同的問題,即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等等。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無疑是在金融行業中最棘手的問題。不僅僅是互聯網金融,就連商業銀行在進行業務時也要首先考慮業務對象的信用問題。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是貸款,如果由于業務對象的失信而導致銀行壞賬,銀行自身就會蒙受損失。但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此種現象的存在,這類問題也始終無法完全避免。除此之外借款人的經濟狀況也不是常年保持穩定,信用狀況也會忽高忽低,風險也就由此產生。互聯網金融更是如此,融資者的信用狀況無法保證,嚴格意義上互聯網金融業不屬于金融機構的范疇,在信息收集與征信系統上還不如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更加嚴重。
(二)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主要來源于市場價格的不平穩,尤其是匯率的波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很大。互聯網金融同樣如此,本質上一樣是資金的流動,因此在市場風險上同樣會受到價格波動的影響,產生風險。
(三)流動性風險
市場的資金需求是不能預計的,如果銀行沒有充分的資金來滿足市場需求,就會遭受損失。例如銀行的長期貸款過多,如果存款人都集中一個時間段來取款時,就會使得銀行資金的流動性不足,嚴重情況下還可能使得銀行倒閉。互聯網金融同樣如此,如果將存款人的資金都投入到市場,使得背后無法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就可能導致投資者無法從網絡上提現的問題。
(四)網絡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由于自身特性相比于商業銀行還會面臨更多問題。例如網絡安全風險。隨著全民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涉及到金融方面,風險類型更加多樣化。互聯網金融的媒介是網絡,網絡問題也可以分為網站安全問題與軟件安全問題兩種類型。對于網站來說難免會受到黑客的攻擊。有相關數據顯示,受黑客攻擊嚴重的情況下,僅僅一個星期中國境內就會有多至六十萬臺的計算機主機遭到攻擊。由此可見安全問題十分嚴重。
(五)道德風險
在缺乏監管的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會面臨許多道德風險,例如常見的網貸。以P2P網貸平臺為例,這一網貸平臺的發展在初期確實迅速,但是根據數據分析,其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根據2015年數據顯示此網貸平臺在全國共分布有2568家,倒閉478家,倒閉的幾率達到將近百分之二十,而且這個數據也在不斷提高。風險的逐漸增加導致P2P資金條斷裂,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最終關閉,導致投資者們蒙受損失。而其中導致P2P倒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道德風險。
(六)操作風險
此類風險主要針對于金融客戶。互聯網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由于手機電腦等網絡媒介的普及,互聯網得此發展。客戶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時,很容易出現輸錯信息,輸錯賬號等錯誤,這也就提高了客戶的使用成本。除此之外手機病毒,電腦木馬等鏈接比比皆是,這些都是使客戶遭受損失的風險因素,所以操作風險也是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三、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建議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發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互聯網的低成本,利用資金聚集來解決規模、信息等方面的不平衡,以此來吸引客戶,提高競爭優勢。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還是要依靠其成本優勢以及包容性優勢,互聯網金融所面向的客戶對象也要轉為普遍性,更多的服務于基層群體;除此之外虛實結合,發展線下經濟。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短期內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完善信息制度并加強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目的在于平衡信息對稱,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就很容易產生信息詐騙的現象。如此由于信息制度的完善,市場的各個主體都能夠在同一時間內了解到市場動態而規避了風險,使金融市場規范發展。除此之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還能夠讓投資者更加信任金融市場,提高此行業的信譽值,良好的信譽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進行信息披露就需要互聯網金融企業公開相關信息,這一方面就需要進行法律規定,促使其強制執行;作為監管方也要擦亮眼睛,注意甄別,為了一己私利互聯網金融企業難免會在其中摻雜虛假數據;除此還要建立懲罰制度,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就要依法進行處理例如暫停營業或者曝光信息等,防微杜漸。
(二)動態持續進行監管
短期間歇的金融監管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此要將監管力度持續下去。尤其是在對規模較大的金融企業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由于其規模大小,一旦發生違約行為,必定會使市場受到大的損失。監管過程中還要保持監管的靈活性,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保持警惕,定期評估,持續監管。由于動態監管會耗費大量的成本,也會降低金融市場的發展活力。因此只對一些行業的領軍企業進行動態監管,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進行信息披露制度進行監管。
(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就是完善的法律體系。通過強制性的法律規定能夠明確交易雙方的義務責任,從而在根本上杜絕惡劣競爭,野蠻生長的市場經濟現象。依照統一監管的規則,不管是進行線上活動,還是線下的經營活動,只要涉及到互聯網金融的傳統金融機構,都要按照相同的監管標準。所以在法律層面上修改《證券法》,《商業銀行法》都是現實的需要。互聯網金融行業由于發展迅速,本身行業的發展標準還未具體確定下來,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混亂因素。所以在法律層面上強行制定標準在現如今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其規范發展提供保障。
(四)以市場為導向,引導其健康發展
互聯網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是要按照市場需求來進行,例如現在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慢等問題十分突出,因此互聯網金融行業可以把經營方向放在這方面,掌握社會熱點,把握實施問題,從而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進步。
從長遠上來分析現在還有很多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還在初級階段。對其過于嚴格的監管可能會妨礙到發展與制度創新。所以在監管的同時也要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促進穩定與活力之間的平衡。以市場需求為前提,因此監管部門也要明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為其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監管過程中,面對一些剛剛起步的金融企業要放寬限制,允許其試錯,鼓勵企業不斷創新,大膽邁步。
(五)建立互聯網金融協會
此舉目的在于分擔監管任務,促進金融行業的自律行為。互聯網金融協會相比于監管部門更加近距離的接觸市場行情,市場動態,能夠讓金融行業從本身開始進行規范,有效的發揮市場導向作用。
四、總結
互聯網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于金融行業來說,確實能夠促進其快速發展,降低了成本。但是如果不進行監控規范,任其自由發展,必定會給市場經濟埋下隱患。在監管過程中也要保持市場經濟活力與市場穩定兩者之間的平衡,避免因噎廢食。監管的最終目的還是要促進經濟的發展,要結合具體實際狀況,根據實際作出判斷。
參考文獻:
[1]牛強.中國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及政府管制研究[D].東南大學,2017,(02).
[2]楊翾.感知風險和信任對互聯網理財產品消費行為的影響機理研究[D].南昌大學,2016,(06).
[3]齊培瀟.基于博棄論視角的中國P2P網絡借貸監管研究[D].中央財經大學,2015,(11).
[4]趙毅.互聯網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邊界厘定[D].華東政法大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