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 張蒞坤
摘 要:從國內文物保護修復數據管理現狀入手,分析建立文物保護修復系統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介紹系統建設需要進行的工作,并結合實際需求介紹了該系統的特點、功能組成和工作流程,最后提出幾點系統建設建議以便于供各單位參考的幾點務實性分析。
關鍵詞:文保;修復機制;文物保護修復系統
1 國內文物修復數據管理現狀
2017年4月,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新聞發布會顯示,本次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實際數量6407萬件),納入普查統計的各級檔案機構的紙質歷史檔案8154萬卷/件。當前,國內對文物保護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已經形成廣泛共識,都已陸續建立各自的安全保護機制和危機管理措施,以應對文物在展覽、運輸和存放過程中的文物
管理。
對于承擔文物保存、使用乃至修復的管理機構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加強文物修復過程的監管,對過程中的數據、資料、視頻和使用材料完整記錄,為再次修復該文物而提供詳實的過程資料,進而建立起相對完善的修復管理機制,最終建立起整個文博體系的修復修繕管理體系。
文物保護修復系統的信息化工作啟動之后,承擔主要責任的工作人員應該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收集國內其他修復修繕機構以及自身體制架構(如有)內的修復修繕管理過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文物博發〔2001〕81號》、《石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 WW/T 0002-2007》、《文物藏品檔案規范
WW/T 0020-2008》,結合各單位館藏文物的實際情況與需求,編制相應文件制定各項信息指標,建立文物信息的各種信息表單并完成原始數據庫的構建。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文物保護修復系統及其各個功能模塊,最終形成各體系下面的修復系統雛形。
2 系統功能設計
館藏文物管理過程中,受溫、濕度等保存環境的影響,難免會對文物本身造成一定程度損壞;同時,由于意外事件的難以避免性,也需要對使用過程管理。根據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法規及標準,對承接的修復工作需要對修復過程全記錄,對館藏文物除實現全記錄以外還需要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監督和管理。
2.1 系統特點
1)功能開發:根據文物保護修復的需求,詳細記錄基礎檔案、電子照片、視頻文件、使用材料、文字說明等,而設計首頁、文物保護修復、檔案管理、統計分析和基礎數據等功能,以便于修復前、修復中和修復后的全過程管理。其中,修復前是記錄該文物的基礎數據、損壞狀況等,修復中詳細記錄文字說明、使用材料、視頻文件、電子照片等,修復后能夠對該文物進行監管以提醒保管人員注意變化狀況。
2)系統管理:統一設置系統的使用權限,為各部門用戶按照工作職能設立用戶組、用戶,并為其賦予相應的操作權限。
3)多維聯動:多維數據的存在,為各個管理體系的人員提供數據需求,以便于全方位的規劃、設計和分析等需要。
4)數據集成:根據院、所、館的信息化建設情況,可以將其他業務系統的數據進行整合,也可以將本系統的部分數據相其他業務系統提供。
5)功能定制:根據院、所、館所處位置,辨識地域特色和用戶需求,量身定制個性化功能。
2.2 系統功能組成
文物保護修復系統主要由首頁、文物保護修復、檔案管理、統計分析和基礎數據、系統管理六大功能項組成,每個功能項分別包含相應的功能設計。
1)首頁。用于當前修復文物的進度查看,也用于相關數據的統計展示(修復任務、修復狀態、修復類別、待評估文物),還用于報警事件的展示。
2)文物保護修復。用于對修復工作的任務分配、展示當前登錄的工作人員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以及相關任務的處理;同時,對文物存放環境中存在的異常報警事件進行處理(處置、刪除和查看)。
(1)我的修復文物:提供藏品基本信息、病害信息、檢測分析、修復技術、修復日志、修復結果、修復驗收等功能。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藏品基本信息:對藏品基礎信息的管理而使用,按照設計的表單填寫相應基礎數據(如名稱、登錄號、收藏單位、時代、級別、類別、質地、尺寸、方案名稱、方案設計單位等)。
病害信息:用于分配存在病害的相關信息(如殘缺、裂隙、變形等),而提供病害的新增、編輯、刪除和查看等功能。
檢測分析:對修復文物的表面殘留物進行取樣,根據分析情況記錄其存在的問題。
修復技術:呈現當前文物的主要修復技術流程,記錄所需工藝的步驟及材料等。
(2)修復任務分配:當一件文物需要修復時,調用任務分配功能以向具有修復資格的工作人員分配相關修復任務。
(3)相關資料:用于管理相關文物修復前、修復中和修復后的相關資料。
(4)文物跟蹤評估:意即對修復完成后文物管理,提醒和跟蹤而使用。
(5)環境報警:用于處置針對文物存放環境的報警事件。
3)檔案管理。用于對文物修復過程中產生的檔案管理,意即對提交歸檔的資料及流程的管理,設置檔案庫、歸檔審核、查閱申請、查閱審核等功能。
(1)檔案庫:查閱已經歸檔的檔案文件,并提供對歸庫檔案的查閱、刪除和導出功能,默認展示的字段應該包含檔案編號、名稱、類別、年代、級別、收藏單位、歸檔日期。
(2)歸檔審核:用于對“文物保護修復”中歸檔的修復過程檔案的審核管理而使用,對于審核中的文檔狀態提供待審核、審核通過和審核未通過。
(3)查閱申請:當某個人員想查看一個已經存在于檔案庫中的文件而又不具備相應的權限時,可以向具有權限的人員申請查看權限。
(4)查閱審核:用于某一檔案的管理人員,對其他不具備閱覽權限人員的申請審核而使用。
2.3 系統工作流程
文物是博物館發展壯大的物質基礎,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館的基礎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學保護和科學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發揮館藏文物的修復、保護、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現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加強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建立良好的修復修繕工作流程,以規范文物修復、使用過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 文物保護修復系統建立的建議
文物保護修復系統的建立是一項相對簡單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對修復過程進行跟蹤和處理,實現文物修復事件的數據記錄(文字說明、使用材料、視頻文件、電子照片等)、驗收交付、狀態預警、跟蹤評估、記錄提交等。
做好系統需求規劃。系統的建設涉及體制中的多部門,需要這些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建設工作建議由院、館、所的高層(一把手負責制)牽頭負責。體制內具有信息化部門的應該由該部門落實具體的功能需求收集與分析,做好建設前的戰略規劃,全面協調涉及業務部門、籌劃文物保護修復系統的具體功能;體制內尚未設立獨立信息化部門的,可以交由社會企業、研究所、高校等進行研究,但體制內的涉及的業務部門必須通力合作,提出完成自身工作需要完成的功能、當前存在痛點以及最終需要呈現的功能分析。
4 結束語
經過1年多努力,文物保護修復系統的需求、功能設計正逐步完善,當前階段正努力建設基礎設施,以期將來能夠更好的保證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實踐證明,建設該系統具有科學的依據,能夠提高我院文物修復體系管理能力,做精做強文物修復工程,全面提供文物的修復修繕過程管理水平,充分激發內在潛質并為將來某一時間段的修復提供修復數據支持,充分展示文物修復在文化遺產科學管理、科學保護、科學使用中的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7號。
[2]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文物博發〔2001〕81號。
[3]石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WW/T 0002-2007。
[4]文物藏品檔案規范,WW/T 0020-2008。
作者簡介
周維(1983-),男,漢,四川成都人,本科,項目經理,研究方向:博物館數字化信息化、智慧旅游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