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白小鵬
摘 要:通過對高校圖書館閱讀行為的詳細評判對深度閱讀行為進行行為學的分析與解析。從而得出深度閱讀行為與閱覽空間相關聯的重要節點。此研究可以幫助和促進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對于深度閱讀行為的支持;探究如何引導大學生的深度閱讀行為;最終提出深度閱讀行為的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訴求。
關鍵詞:深度閱讀行為;閱覽空間;行為訴求
1 研究背景
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中的信息共享與交流的中心,不但記載著學生們的學習生活也同時記錄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1]。大學生象征了國家的未來與希望,他們如何閱讀、閱讀什么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2]。
然而在當今的閱讀環境下,大眾的閱讀習慣逐漸在改變,“淺表閱讀”漸漸成為了人們主要的閱讀方式。閱讀范圍雖然有所拓展,但在淺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大腦參與程度并不高,倘若習慣于淺表閱讀,便會影響讀者的知識吸收能力,從而影響到知識的組織構建,阻礙知識的吸收與創造[3]。因此,在大學生淺表閱讀盛行的今天,高校圖書館應肩負起引導大學生從“淺表閱讀”轉向“深度閱讀”的歷史重任[4]。
2 深度閱讀行為的特征與需求
在行為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將高校圖書館讀者深度閱讀行為的行為特征還原為:在自身閱讀能力與學習目標契合的前提下,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內讀者在群體氛圍高度一致的深度閱讀過程中獲得有效的知識實時回饋和閱讀過程控制,從而使讀者對閱讀過程表現出濃厚的自我興趣并推動其更加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下一階段的閱讀過程中,最終形成一種深度閱讀體驗[5]。
1)空間上的保障:深度閱讀行為的發生首先需要閱覽空間的保障。圖書館閱覽空間是承載閱讀行為的空間場所,是閱讀行為發生的載體[7]。在高校圖書館的設計中,讀者行為應被我們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為讀者的行為提供支持的行為空間,使功能與讀者的行為相契合,引導深度閱讀行為,給讀者創造更積極的深度閱讀環境[6]。
2)時間上的延續:處于深度閱讀的讀者,會感覺時間比平時過得快,因為讀者此時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自我意識喪失都會促使他們失去對時間的正確估計和判斷能力,另一方面,讀者又會對時間的流逝非常敏感。但是在深度閱讀行為中,讀者將注意力都集中在明確的閱讀目標上,閱讀目標越明確,讀者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將會越長,從而有助于產生深度閱讀[7]。
3)行為上的延續:時間上的延續保障了行為上的延續。當讀者在深度閱讀中,行為上會表現出控制感,這種控制感體現在讀者能夠積極主動的控制閱讀進程,他們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閱讀過程中[5]。
4)思想上的延續:行為上的延續保證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思想邏輯的延續與遞進。讀者憑借自己的知識圖景和生產、科研等實踐經驗來順應或通化文獻信息的具體內容或提煉抽象思想、觀點,建立起有條理的邏輯和新知識,這也是深度閱讀的“由散到聚,化異為己”的過程。
3 深度閱讀行為對閱覽空間的訴求
通過對深度閱讀行為的行為特征分析,筆者總結了深度閱讀行為對閱覽空間的訴求。
3.1 可明確被感知的空間氛圍
行為學中的環境知覺,簡單可以歸納為環境中所呈現的內容對人的行為的刺激作用。環境知覺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是個人主體的思維、情感波動、歸納和分析的內容[8]。在整個室內空間中,如果整個環境是一個恒定的過程,人對環境的熟識度會越來越強,從而形成可被明顯感知的空間氛圍。
在這種空間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讀者行為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在高校圖書館中,由于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深度閱讀行為可能演變成淺表閱讀行為或休閑交流行為,淺表閱讀行為也可能誘發休閑交流行為。通過研究,作者還發現這種讀者行為之間的轉換關系隨著讀者對閱讀空間的干擾而增加,發生轉換的概率也越高。因此,想要塑造深度閱讀行為發生概率較高的閱覽空間,盡量減少對讀者的干擾,是塑造深度閱讀行為的重要因素。
3.2 具備適當壓力的空間氛圍
環境壓力與個人行為的發生有很大關系。黑德認為,歸屬理論中識別歸因的標準實踐是觀察一個人的行為,然后排除環境的力量。換句話說,當環境壓力越小時,人的行為越具有歸屬性,就越接近個人行為;相反,當環境壓力較大時,人的行為更接近社會行為[9]。
高校圖書館的閱覽空間的環境壓力將形成一個規律的特征,對環境中具有相同性質的行為產生令人鼓舞的影響,對相異的行為會產生約束的作用。例如,在深度閱讀行為空間中,讀者會感受到強烈的閱讀氣氛,從而產生從眾心理,并發生深度閱讀行為。同樣,在這樣的環境壓力下,如果需要娛樂,讀者通常會選擇離開座位,或者在需要交流時壓低交流聲音,縮短交時間。這種規律特征,就是受到了具有適當壓力空間氛圍的影響。
3.3 空間氛圍對深度閱讀行為的支持
人在進行一系列活動之前要對整個空間環境進行視覺上的觀察、向大腦回饋信息、分析并進行做出回應活動。人經過對整個空間內容進行感知與認知的過程之后,其所回饋回來的信息,影響著人的空間行為。人在整個空間的行為活動方式,與整個空間的空間形態、空間屬性、物理環境、家具布置等一系列因素有一定的聯系。所以,在閱覽空間設計中,其各個空間要素都應支持深度閱讀行為的發生,閱覽空間的空間形態、空間屬性、物理環境、家具布置都應保障塑造這種空間氛圍,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誘導著人的行為,使空間氛圍與讀者的行為能力相契合。
4 總結
1)閱覽空間應具備可被明顯感知的空間氛圍。在對閱覽空間物理屬性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其空間的形態、家具的布置都會歸結到對讀者的關注和感知上,形成特定的空間氛圍,進而影響讀者的環境知覺,而在環境知覺的影響下,讀者的行為會相互影響甚至轉化。
2)閱覽空間內應具備適當壓力的空間氛圍。在這種空間氛圍的影響下,環境壓力會對讀者的行為進行排斥或吸引,使讀者進入閱覽空間,不自覺的受到暗示與影響,進行深度閱讀或者影響讀者由淺表閱讀行為向深度閱讀行為進行轉化。
3)空間氛圍應對深度閱讀行為進行支持。且閱覽空間的空間形態、空間屬性、物理環境、家具布置都應保障塑造這種空間氛圍,使空間氛圍與讀者行為能力相契合。
參考文獻
[1]陳小可.信息化背景下未來圖書館建筑設計趨勢探究[D].天津大學,2012.
[2]陳園.圖書館要堅守“深度閱讀”陣地[J].公共圖書館,2010(04):75-78.
[3]馬捷,蒲泓宇,葛巖,等.圖式理論視域下的深閱讀與知識吸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11):27-31.
[4]李凡捷,李桂華.“深閱讀”之爭議與再思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7(06):16-25.
[5]朱明.高校圖書館用戶閱讀過程中的沉浸體驗研究——構成維度及其作用機制[J].圖書館,2017(01):67-71.
[6]李桂華.深閱讀:概念構建與路徑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06):50-62.
[7]方禹人.行為空間界限與其建筑空間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8]孫莞.基于個人行為的建筑空間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
[9]付寧.社會行為與建筑空間的關聯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