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摘 要: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積累了成功的經驗。要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既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各項原則又要依據客觀規律處理好各項原則之間的關系,我們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處理好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系,處理好“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關系。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社會主義制度
1978年,以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基礎,打破了人們思想僵化沉重枷鎖,為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積累了成功的經驗,探索出一條從實際出發、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既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各項原則又要依據客觀規律處理好各項原則之間的關系,確保改革朝著正確方向不斷推進。
1 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
40年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始終貫穿于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新時代新征程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原則,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
依據馬克思認識論的經典原理,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是最基本最科學的認識規律,而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本身就是對這一原理的積極踐行。解放思想,就要堅持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指導下打破慣性思維、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就是要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與客觀相一致。實事求是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根據發展變化的客觀問題,找出周圍事變的內在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從論述對象上來說解放思想是針對個體的,是主觀個體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的一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實事求是則針對客觀事物來說的,是主觀個體在改造世界活動中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了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1]“脫離實事求是的所謂解放思想必將陷入主觀主義的泥潭,而脫離解放思想則無法堅持實事求是。”[2]從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際經驗開看,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亡黨亡國。”[3]在深化改革問題上,習近平也強調:“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改革中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4]。不進行思想的大解放,改革就不會有大的突破,不突破陳規只能是死路一條。在一定程度上,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的過程,改革的本質是創新,而創新首先就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了,改革才能突破利益掣肘,穿越認識的“黑障區”,改革才能順利前行。
2 處理好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系
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搞市場經濟,并且可以搞好市場經濟,早已成為歷史定論,經過40年的建設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在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是還存在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發育不夠充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理順的問題。要想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處理好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系。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這一比喻形象說明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就是我們國家的根本,改革再深入也要保持住這個根本不能動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多次講到,“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斷進行改革,絕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要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科學進行宏觀調控、有效進行政府治理、以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的優勢。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曾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直到1979年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到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重大問題,使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黨的十九大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并不是全部作用,那些市場解決不好或者解決不了的問題還需要政府管理,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當中要處理好這么一對關系,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要堅持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
3 處理好“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關系
“摸著石頭過河”,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規律,強調的是從實踐中探索規律,獲得真知。是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我國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時創造性的提出的說法,形象地反映了改革中的探索的精神和探索進程,是我國改革起步時的一項重要指導思想。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是一個大國大黨,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一旦出現就無可挽回、無法彌補。”所以,重大改革措施必須加強可行性研究,堅持試點先行,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開,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這種先行試點,投石問路的自下而上的辦法,有利于我們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事,從而把失誤和風險降到了最低,保障了改革目標的穩步推進。
摸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是互相促進互相補充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強化頂層設計,是把方向、定基調,是最大化地發揮制度力量;摸石頭過河,是積累經驗、探索規律,是盡可能激發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后者的提升。一個是自上而下,一個是自下而上,通過良性互動,互相促進互相補充,二者缺一不可。習近平同志強調:“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要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一定不能拍腦袋決策,閉門造車,要統攬全局做好事前調研,制定政策,試點先行,積累經驗、聽取民意,完善方案科學
決策。
參考文獻
[1]劉林元.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J].社會科學家,2005,(1).
[2]葉汝賢,黎玉琴.“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實踐模式及其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5).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8.